本文轉自:人民政協報

周嘯宇

《&nbsp人民政協報 》 (&nbsp2023年09月20日 &nbsp第&nbsp10&nbsp版)

爲進一步探究新教師們在開展校本教研時面臨的困境,筆者特採訪了五位平均教齡一年,來自北京不同區縣的小學語文新手教師,分別爲董老師(女);杜老師(男);周老師(男);陳老師(女);何老師(女)。

這五位新教師均參與過各地組織的新教師公開課大賽,且所在學校也爲他們提供了較充足的校本教研資源,包括專家引領——各地教研員、特級教師入校指導;同伴互助——師徒制式一對一幫扶,每週教研組集體備課;評課機制——“春華杯”“秋實杯”“風采杯”等課堂教學技能大賽。

狀態不一

在與五位新教師的對話中,面對“校本教研中,更願意將自己定義爲什麼角色?”這一問題時,新教師們給出了不同類型的角色定位,包括研究者、學習者、課程執行者、任務完成者。

在杜老師看來,在教研中,自己更充當着一個研究者的角色。“作爲研究者要結合自己的教育對象,不斷嘗試創新教育方法,進行教學方法的迭代。”在他看來,教研的意義在於將曾經在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整理總結,爲下一階段的教學提供更多的參考和幫助。

而身在老教師羣體中的周老師則表示,自己所在的學校年輕教師較少,因此他在教研團隊中更多承擔的是學習者的角色。“在我看來,團隊中對一個老師成長最有幫助的是磨課。而在這個過程中,不論是師傅,還是身邊的其他老教師,都給我提供了很寶貴的指導意見。”

教研活動中,更需要教師去創設還是去執行,答案無疑是前者。然而在調研中,我們發現有些教師往往更願意將自己定位爲課程的執行者。究其原因在於,在他們看來,課程創設這項工作更多是學校的頂層設計。“比如學校訓練思維的課程,那是學校基於自身特色而設計的,不歸我考慮。我按流程把課上好就行。”在董老師看來,教研對自己工作的支持意義並不大。

而相比執行者,在教研中對此活動正向感受更低的是,有些教師往往把自己定義爲任務完成者。在調研中,陳老師表示平時能把課講完就不錯了,而教研工作一般總需要在結束時交研究報告。“我們交上去的報告其實比較隨意。”在調研中,他坦誠地說。與此同時,何老師也表示,作爲青年教師參加校本教研評課活動,更多就是湊熱鬧,基本未贏過老教師。

找不到意義

新教師們在入職前後大多經過教研員的專業引領,其本意在於幫助新教師在教研方面快速成長,然而在實際調研中,我們發現教研員的素質和狀態直接影響了新教師的教研感受。

有的新教師向筆者描述了參與教研講座的現場情況。“學校共200多位教師共同舉辦講座學習,我坐在倒數第二排,一排的老師基本上都在昏昏欲睡的狀態。”

面對調研者提問,“結合自己的教學工作,談一談如何看待‘教研員引領’這一加速新教師專業發展的教研模式?”董老師表示,教研員們更多是圍繞一些曾經提出過的教育理念再重新梳理,概念化、系統化地進行呈現。但是真正如何聯繫教學實際情況去開展教研,還需要自己再做深入研究。“也不能說完全沒有用,但它只傳遞一個很籠統、概括的框架。”陳老師說。

對此,杜老師表示認同,在他看來,一些教研員傳遞的內容過於強調概念和邏輯,很難真正在教學中得以落實。“某頂尖學校教師曾來我們學校開展教研教學。但在我們看到他的課件後,就開始嘆氣。因爲根本落實不了,邏輯性太強,任務太複雜,看不明白。”在杜老師看來,學校之間的教研成果交流或教研員引領教研等形式對自己的幫助並不大,而一對一師徒制的教研形式更有利於自己把握學校特色,也更有助於自己的教學實踐。

“一些由教研員組織的教研活動完成後,呈現的教研成果大多也只是一些抽象的目標,比如要求學生想什麼問題,實現學生什麼樣的能力發展等。但是作爲教師我們要如何具體地在課程中組織實施,教研往往並未給我們參考意見。”何老師回憶起幾所學校聯合開展的教研活動時,如是說。

除以上原因外,很少顧及教師的差異和不同學校的教育對象,也是一些新教師不熱衷於教研員引領的教研活動的深層原因。“我在教研員引領的教研活動中收穫不大,因爲每個老師對於閱讀理解、識字、寫字教學都有自己的認識。我認爲教學沒有一個固定的模式、固定的思路。一些教研活動反而固化了我們的教學。”董老師說。

感覺缺時間

在與幾位新教師的對話中,我們得知,這些新教師們大多還擔任着班主任等職務。在工作中需要完成教育教學、學生日常引領、家校溝通等多重任務。因此,他們對待教研的態度更傾向於將其放置於不緊急、不重要的維度中處理。

在調研過程中,董老師表示,自己也很想參與教研員引領的校本教研活動,但是苦於班主任工作和學科培訓等活動,難以分身。“有一些培訓活動,很少會考慮老師們的時間安排,會引發各種時間衝突,讓人很難協調。”

新手角色的職場身份適應對大多數教師來說都是不容易的,在杜老師看來,作爲新教師,要熟悉摸索的工作佔用了自己大多數的時間。“需要備課、留作業、判作業,等等。排序下來,教研很顯然就被排在最後一位了。”杜老師還表示,自己在教研過程中很難專注,需要不停地看手機。“沒準班級裏就會有什麼事兒。我們中途就要回去處理。”

陳老師說,作爲新教師,自己感到最棘手的就是進行家校溝通,進行班級管理。“教研不會給我們帶來一個直接成果,最大的成果無非就是參加比賽獲得一個獎項。但是對我來說,上課雖然沒有多出彩,但也沒有太大問題。更讓我頭疼的是,很多學生因爲我年輕,不信服我。”

“新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更多的精力還是會花費在班級管理上面。比如說班級的制度文化、班級的獎懲,這些都需要花費很多的心思。”在何老師看來,班級管理同樣是最讓自己消耗精力的工作,“教研方面花費的精力確實比較少。”

這次調研讓我們意識到了一個問題:如何引導教師們特別是新教師們體驗到中小學教研的樂趣和價值是當務之急。

(作者單位爲首都師範大學初等教育學院,文中名字皆爲化名)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