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聚1/3專精特新企業 445家產業示範基地分佈在哪
作者: 金葉子
[ 現有基地主要分佈於地理區位優越、工業基礎紮實、人才集聚的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伴隨經濟體量快速擴張,這些地區的土地、能源等的承載力正趨於飽和。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工業用地更爲充足,具備能源及礦產資源優勢,且勞動力成本低,發展空間巨大;作爲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地區,是我國工業轉型升級不可忽視的試驗田,但目前基地建設數量及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
作爲經濟的“壓艙石”,製造業對推動經濟增長和提高就業質量至關重要。
國家統計局近日發佈的數據顯示,8月份,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5%,比上月加快0.8個百分點。
而成爲產業轉型主陣地的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下稱“產業示範基地”),445家基地在區域和產業的分佈有何特點?
東部地區共193個
工信部數據顯示,截至目前,工信部已分十批創建了445家產業示範基地,我國1/4的製造業單項冠軍企業和1/3的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來自產業示範基地,對工業經濟引領帶動作用突出。基地覆蓋了裝備製造、原材料、消費品、電子信息、軟件和信息服務等主要行業門類32個細分領域。產業示範基地創造了全國三成以上工業增加值和進出口額,成爲我國工業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力量。
根據工信部日前公佈的2022年度產業示範基地發展質量評價,五星基地28家,僅有5家五次獲評五星,分別是北京中關村科技園區海淀園軟件和信息服務產業基地、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電子信息(光電子)產業基地、青島家電及電子信息產業基地、上海閔行區高技術轉化應用(民用航天)產業基地以及上海嘉定汽車產業園汽車產業基地。另有254家被評爲四星,149家被評爲三星,14家被評爲二星。
賽迪顧問產業集羣研究中心近日公佈的研究報告顯示,在區域分佈上,產業示範基地整體呈現東部領先、中西部並駕齊驅、東北追趕的態勢。445個產業示範基地中,東部地區共193個,佔比43.4%,其中江蘇、山東兩省並列榜首,基地數量均爲30個,傳統工業大省基地建設成效顯著。西部地區共122個,佔比27.4%,川渝基地數量合計42家,佔西部基地總數三成以上,其中四川基地數量達到26家,與浙江並列第三,是西部唯一基地數量躋身前十的省份,“斷層式”領跑其他西部地區。中部地區共91個,佔比20.4%,相較其他區域各省基地數量差距最小,建設進程相對均衡,湖南、湖北暫居前位;東北地區共39個,佔比8.8%,遼寧基地數量達20個,領軍東三省。
賽迪顧問產業集羣研究中心總經理劉旭接受第一財經採訪表示,整體來看,東部、中部、東北部三大區域均以裝備製造基地爲主;西部地區風光油氣資源集聚,原材料基地數量最多,佔本區域基地總數的31.1%。
此外,東部地區軟件和信息服務基地數量佔比6.7%,是全國水平約1.7倍;電子信息基地數量佔比16.6%,是全國水平約1.4倍。江蘇、廣東、福建、上海等IT強省實力雄厚,基地建設基礎紮實、進程領先。西部地區大數據基地數量佔比爲4.9%,是全國水平的1.8倍以上,數據中心基地佔比則與全國水平基本持平。
她說,近年來西部多地力圖通過發展大數據及相關產業實現“彎道超車”,初具成效,但同時,電子信息、軟件、工業互聯網等基地佔比均低於全國水平,相關領域基地建設仍待提升。中部地區高技術轉化應用基地佔比爲12.1%,是全國水平約1.4倍,優質項目及創新成果就地轉化、投產達效成果顯著;僅東北地區暫無任何大數據、數據中心基地建設,區域算力基礎設施及要素支撐能力亟待加強。
四個方面待提升
雖然8月份工業生產穩中有升,但工業經濟的恢復基礎仍面臨需求收縮、供給衝擊、預期轉弱等三重壓力。產業示範基地也需要在多方面繼續提升。
在劉旭看來,產業示範基地建設的問題主要集中在空間佈局、產業結構、創新動力、綠色集約四個方面。
研究發現,現有基地主要分佈於地理區位優越、工業基礎紮實、人才集聚的沿海經濟帶和長江經濟帶,伴隨經濟體量快速擴張,這些地區的土地、能源等的承載力正趨於飽和。相比之下,中西部地區工業用地更爲充足,具備能源及礦產資源優勢,且勞動力成本低,發展空間巨大;作爲老工業基地的東北地區,是我國工業轉型升級不可忽視的試驗田,但目前基地建設數量及質量仍有較大提升空間。
產業結構上,部分地區亟待強化多領域產業載體建設。比如西部地區原材料基地數量佔西部地區基地總數的三成以上,但電子信息、軟件、工業互聯網等基地數量佔比均低於全國平均水平;青海、雲南、新疆、內蒙古等地均以原材料基地爲主或僅有該類基地。後發地區資源要素開發利用仍需深化,產業融合發展不容忽視。
在土地利用方面,中西部地區仍存在圈而不建、圈多建少、建而不用等浪費亂象,單位土地產值不足東部地區一半;原材料、消費品等傳統工業基地單位土地平均投資強度僅達基地授牌最低門檻,土地資源利用集約度和利用水平均需提升。
劉旭建議,完善基地建設水平,要從優化資源要素供給結構、加速產業集羣機制建設、實現綠色集約可持續發展等着手。
例如,要完善產業示範基地產學研合作機制,打造研發——轉化雙向互動生態,充分利用鄰近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創新資源和外溢價值,增強基地產業創新能力、提升創新效率;提升基地配套能力和產業鏈網絡化協作水平,藉助數字化平臺,實現基地產業資源和信息的融通共享,強化大中小企業之間的產業鏈互補作用,避免同質化競爭;鼓勵基地有能力的企業從加工製造到服務賦能,推動產品研發、工業設計、電子商務、物流配套等生產性服務業與製造業互動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