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后肚子为什么会松松垮垮?
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女性产后腹部肌肉松弛无力、小腹突出隆起、脂肪堆积“松松垮垮”的,似肥胖却又不是肥胖;肚子上的皮肤发皱、摸起来粗糙,有的肚脐鼓出来,如果是体型偏瘦的产妇,肚子中间还有一条深沟。这是怎么回事呢?这是因为脂肪减掉了,腹直肌的问题没解决!女性妊娠期间体内激素水平的变化使腹部结缔组织弹性改变,腹白线松弛,连接力量下降,加上子宫内胎儿逐渐长大撑起腹壁,使之承受的压力日渐增大,使腹部肌肉被过度拉伸,尤其是在剖宫产手术中产妇的腹直肌向两侧撕拉,未给予缝合,会引起腹直肌分离。
一、什么是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分离指的是腹直肌在腹白线部位距离增大超过2厘米,可导致腹部肌肉无力。腹直肌分离的检查方式有腹部手检与超声辅助检查,两种检查相辅相成。几乎所有女性在妊娠晚期都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腹直肌分离,其中身材娇小者、腹壁肌肉较弱者以及怀有巨大胎儿或者多胞胎者情况会更为严重,多次生育者为易发人群。
二、腹直肌分离的危害
腹直肌分离会导致腹部肌肉力量下降,盆腹腔压力由正常的指向骶骨变为指向盆底肌肉,形成盆底肌肉损伤,出现盆底功能障碍。同时,会使腹壁膨胀隆起,失去平坦的外观;使脊柱稳定性下降,导致腰背疼痛;严重者还会引起白线疝、脐疝。
很多产妇产后常常感觉腰背痛、腰酸软无力,以为是打麻药引起的,但有些没打麻药的产妇也会腰痛。这是因为腰、腹部的肌肉是一个整体,属于人体核心肌群,腹部无力,腰就要受累。如果一直存在腹直肌分离,长期下来腰就会出现疼痛。生活中有些女性总是有便意,但拉得费劲,试了很多方法,效果也不是很明显。其实,便秘也是腹直肌分离的信号之一,腹直肌分离后腹部力量减退,导致排便无力,长期不解决会造成迟缓性便秘。
三、临床上如何治疗腹直肌分离?
腹直肌主要具有保护与维持作用,保护腹腔脏器、维持腹内压、防止骨盆前倾;参与完成人体的排便、分娩、呕吐和咳嗽等生理功能;参与完成脊柱前屈、侧屈和旋转等动作。
目前腹直肌分离临床上可以通过非手术治疗,比如自主训练、体态纠正、有氧运动、外部支持(合理使用紧身衣或绷带)、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康复等。
神经肌肉电刺激技术康复是通过将4组电极片交叉放置在患者腹部,根据患者的自身舒适度及可承受度调节电刺激治疗强度,使肌肉被动收缩,强化肌群训练,以唤醒受损肌肉的本体感觉、加强肌肉收缩性。同时,该治疗方法可以恢复脊柱生理并改善骨盆倾斜度,可以缩小腹围达到减肥效果。另外,电刺激可以加速血液循环,使肌肉牵拉,刺激生成新的胶原蛋白,使腹部肌肉放松,并达到镇痛的效果。单纯电刺激或电刺激结合手法均能产生明显的效果,但也有少部分产妇在腹直肌分离治愈后,隔了一段时间后又再次出现分离症状。这是因为腹直肌分离的康复训练并不是一劳永逸的,即使已经完全恢复到2指内,如果不注意生活方式,也有可能会造成症状的反复。尽管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但产妇可以在家里进行一些自主训练,比如臀桥练习,来避免该情况的发生。
臀桥练习,即练习者仰卧、屈膝,双脚平放在地上,腹横肌用力,向上缓缓抬起臀部,再缓缓放下。练习者可以重复5次,并逐渐增加到30次,也可以每组10次做3组。之后可增加训练难度,比如将一条腿盘放在另一条腿上,只通过一条腿支撑做上抬臀部的练习。关于如何使用腹横肌发力,就如同向上拉裤子的拉链时,由于裤子太紧,需要收肚子才能拉上,这时腹横肌就在发挥作用。如果动作做得正确,可以发现腹直肌分离症状在减轻。
随着年龄的增长,女性体内雌激素水平会下降,弹性纤维、结缔组织也会老化,不利于腹直肌分离的恢复。因此,腹直肌分离的康复治疗应在产妇产后42天后,越早治疗,效果越好。腹直肌分离不单有肚子上的症状表现,腰背痛和便秘等症状很容易让人忽视,因此,如果产妇产后存在肚子上的尴尬问题,不要一味地着急减肥,还要看看有没有腹直肌分离的可能,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贵港市妇幼保健院 杨筱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