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券時報記者 琦林

隨着資本市場發展日新月異,上市公司大股東的減持行爲也變得更加複雜多變。離婚式減持、製造虛假利好套現、違規減持等亂象屢見不鮮,反映了當前資本市場一些深層次問題,同時也要求投資者提高甄別能力,避免被各市場主體忽悠。

近日,港股某上市公司公告稱,公司將召開董事會審議向公司股東派發特別股息事項。儘管這則公告只是提及了董事會審議分紅事宜,並沒有確定分紅方案,但消息發佈後依然引起市場強烈反應。9月12日至9月19日,該公司股價累計漲幅接近70%。

股價大漲後,該公司突又公告稱,公司控股股東之一於9月20日減持了股票,按當天收盤價計算,減持金額至少超3400萬港元。該公司還宣佈,有關宣派特別股息的董事會會議取消舉行。公司宣派特別股息後又取消引發輿論,不少股民認爲,公司“惡意發佈分紅消息,唱高散貨”。

按照規定,大股東有權決定其所持股權的處置,包括增持和減持。但此次大股東利用利好成功套現的背後,是公司股價大跌逾50%。連跌之後公司股價已創出上市以來新低,投資者損失慘重。

目前港股市場正面臨流動性不足的境況,其背後與投資者信心不足直接相關。爲了提振港股市場,香港特區政府8月底正式宣佈,成立促進股票市場流動性專責小組,以全面檢視影響股票市場流動性的因素,包括上市制度、市場結構、交易機制等方面。

“花式減持”等行爲頻現,需要完善相關法律法規,避免大股東通過“製造”虛假利好減持套現等行爲,同時還應該加強大股東股權變動信息披露,保證市場的公平與透明。

對於投資者而言,需要提高甄別能力,不要被所謂的利好迷住雙眼,盲目追求利好。分紅固然可以提高投資者回報,增強獲得感,但分紅不應該成爲大肆炒作公司股價的理由。“人造”利好,陷阱大於餡餅,危害大於利益。稍不留神,投資者就可能遭受重大損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