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正重建‘格魯夫(指英特爾前CEO安迪·格魯夫)式’的執行力文化,重點用數據說話並關注工程問題。我們可能會花1分鐘互相鼓勵,然後在剩下的59分鐘內把問題解決得更好。”9月20日,英特爾CEO帕特·基辛格(Pat Gelsinger)在英特爾總部附近一間酒店的會議室裏,在接受界面新聞記者等的採訪中,談到了這家老牌芯片巨頭最近發生的改變。

這位62歲,曾擔任過首任英特爾CTO,短暫離開老東家後又再次迴歸,現在作爲英特爾最高領導者的老兵,正帶領公司經歷戰略轉型的關鍵期。一方面,英特爾積極推動“IDM2.0”戰略,積極推進全球晶圓產能建設,對外開放芯片代工業務;此外,英特爾亦不願意錯過AI時代浪潮,意圖挑戰當前的AI市場最大的贏家英偉達。 

一系列轉型成果,在9月19至20日舉辦的英特爾on技術創新大會有初步顯現。基辛格介紹,在英特爾推進“四年五個節點”的製程追趕中,其中Intel 7已經實現大規模量產,Intel 4已經生產準備就緒,Intel 3按計劃推進中,最終是實現在2024年做好量產Intel 18A(相當於臺積電2nm+)製程的準備。

先進製程技術不落人後,是英特爾在推進晶圓代工業務爭取客戶的基礎。“半導體制造商分三種,要麼足夠大,要麼專注細分市場,要麼已經死了(big, niche or dead),英特爾就是要做頂級大型芯片製造商。“基辛格稱,他認爲,英特爾龐大的規模難以專注於細分應用,因此必須越大越好。

他進一步提及,晶圓代工生產即將迎來芯粒(Chiplet)時代,芯片產品和芯片代工廠之間的聯繫越來越緊密。“技術的發展變革,加強了IDM2.0的有效性。” 基辛格說,“未來的芯片將是基於芯粒的。不論是英特爾的芯粒,來自臺積電的芯粒,或者是來自全球其他代工廠的芯粒,所有這些芯粒都封裝在先進的3D架構中。”基於英特爾的先進封裝技術,可向業界提供封裝後產品,迎合行業技術變革趨勢。

在晶圓代工領域,英特爾面臨來自最大競爭對手臺積電的強力競爭。實際上,英特爾與臺積電也存在合作關係,包括Gaudi2人工智能芯片、Arc GPU芯片等由臺積電代工。讓外界好奇,當英特爾積極推進芯片代工業務時,如何看待這種關係?

“我們將芯片外包生產的部分原因是我們曾失去了技術領導地位。”基辛格坦言,“當我們重新贏得技術領導地位時,我們就會以更加優化的成本結構,來生產更先進的晶圓。”他表示,英特爾繼續使用臺積電等第三方代工廠,同時也會努力協調內部生產和外部代工更加平衡。

“我認爲,英特爾與臺積電的關係是行業內最重要的關係之一,我也會致力於讓我們雙方的關係在各個方面都富有成效。”談及與臺積電地關係,基辛格稱,一方面,英特爾、臺積電互爲客戶和供應商關係;此外,雙方作爲UCIe(Universal Chiplet Interconnect Express)產業聯盟成員,推動Chiplet互聯標準規範化、共建開放生態;最終,雙方不可避免地在芯片代工業務作爲競爭對手。

在人工智能領域,基辛格稱,英特爾一方面憑藉至強系列服務器芯片參與數據中心競爭,同時,也在個人電腦和邊緣市場也同步發力,在本次會議上,英特爾即公佈代號爲“Meteor Lake”的酷睿Ultra芯片,在處理器平臺中整合CPU、GPU(圖形處理單元)、NPU(神經處理單元)等模塊,支持打造AI PC概念。 

但在數據中心層面的人工智能市場,英特爾挑戰艱鉅,面臨來自英偉達的強勢競爭。英偉達是全球GPU(圖形處理器)巨頭。其從遊戲顯卡市場起步,近年搭上人工智能東風,幾乎一統深度學習芯片市場,成爲最受市場關注的芯片企業之一。

“我們會如何(與英偉達)競爭?”基辛格稱,“我會說,通過提供更好的產品,我指的是GPU,而且如果Jenson(黃仁勳)也在這裏的話,他可能會說,‘我很幸運。我打造了出色的高吞吐量圖形計算芯片,然後AI火起來了。然而,這僅僅只是GPGPU而已’。”他認爲,在AI計算芯片,英特爾可以提供比英偉達更豐富的產品組合,如Gaudi系列AI芯片。

在數據中心市場,英特爾存在兩條產品線:Gaudi 2是英特爾在2022年5月首次公佈的AI處理器,主要面向高性能深度學習AI訓練。該產品是一款ASIC(專用集成電路)芯片,由英特爾Habana團隊設計,採用臺積電7納米工藝。此外,英特爾還有專門面向數據中心的GPU產品。在未來,英特爾計劃將Gaudi與數據中心GPU合併。

基辛格解釋了英特爾計劃整合Gaudi與數據中心GPU的原因。他稱,Gaudi作爲AI加速器,適用於包括大型語言模型訓練在內的多種場景,在性能、成本、功耗等方面都具備很好的競爭力;不過,Gaudi並不是一款GPGPU(通用GPU),不能全部滿足一些用例所需的可編程性。相對應的是,數據中心GPU更具可編程性,且覆蓋了高性能計算市場。

基辛格認爲,從技術角度來看,Gaudi與數據中心GPU設計方向不同,但具備大核心陣列、大內存容量、高內存帶寬等特點,英特爾希望找到一種聰明的方法來有效地將它們合併在一起,保持Gaudi的優勢,使其仍然是優秀的AI加速器,同時增加一些通用GPU特性,以提供更廣泛的市場能力。

與英偉達類似,英特爾希望除了芯片端,在軟件側也能驅動開發者創新。從AI軟件架構的角度來看,英特爾、AMD等廠商或有能力挑戰英偉達。原因是英偉達軟件僅用於自家GPU且不對外開放,這意味着軟件開發者不能自由地對其進行調整,而英特爾和AMD提供開源的替代方案,對一些客戶存在吸引力。

在芯片市場,英特爾與英偉達也存在合作關係,即英特爾將有可能代工英偉達芯片。在今年五月的臺北國際電腦展上,黃仁勳曾提及英特爾的製程測試“看起來不錯”,對於使用英特爾晶圓代工服務(IFS)抱持開放態度,表示將來英偉達部分產品會交由英特爾和三星代工。“我們的潛在客戶對英特爾作爲晶圓代工廠表示了積極的看法,發表了積極的公開評論,例如黃仁勳。”基辛格說。

“英特爾過去努力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基於x86架構的。現在,充分擁抱多架構的理念是英特爾過去從未嘗試過的。”基辛格說,“我們有兩個根本性的變化是,我們正在開放我們的工廠,對多種架構保持開放。我們繼續擁抱開源,提供領先的產品和領先的技術。”

就在英特爾舉辦本次會議的前一週,英國芯片架構廠商Arm成功於納斯達克上市,創造美股年內最大規模IPO。英特爾作爲基石投資人,購入少量Arm股份,似乎預示雙方未來將深化合作關係。此前,Arm CEO 雷內·哈斯(Rene Haas)告訴界面新聞,基石投資人是推動Arm長期成功的關鍵合作伙伴,但並不存在商業上綁定關係。

在芯片架構上,Arm的同名芯片架構與英特爾賴以起家的x86存在競爭關係。不過在業務上,Arm本身並不製造芯片,其不斷研發半導體知識產權(下稱IP),再將IP有償授權給蘋果、高通和聯發科等合作伙伴,最終由合作伙伴去製造芯片。英特爾的手機芯片策略失敗之後,Arm基本上已經壟斷了全球的智能手機芯片架構市場,目前Arm還將數據中心、汽車等領域視爲業務多元化的新增長空間。

“Arm架構在手機中得以使用,也用於服務器,或者製造物聯網設備。在某種程度上,Arm並不賣芯片產品,而是Arm的客戶(賣芯片產品)。我們正在與Arm進行基礎工作,基於Arm下一代芯片架構,將其與英特爾的製程技術相結合。”基辛格說。

基辛格解釋,與Arm合作關係的重要之處在於,當前對於晶圓代工廠而言,很大收入來自生產基於Arm架構的芯片。因此,如果英特爾要執行代工戰略,就需要建立與Arm的關係。 但他也稱,客戶是否願意將Arm架構芯片交給英特爾(代工),最終還是取決於客戶的選擇。

本次大會期間,英特爾還提出“芯經濟”概念,基辛格解釋,“芯經濟”指在芯片和軟件驅動下的數字經濟形態。其中,類似石油經濟中的石油,半導體在“芯經濟”中位置同樣重要,而英特爾在其中的角色在於,其不斷爲推進摩爾定律進程,推進數字技術發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