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預製菜進校園一事不斷髮酵後,官方也進行了表態。根據新華社消息,近期“預製菜進校園”一話題受到廣泛關注,對此,教育部有關司局負責人表示,經研究,鑑於當前預製菜還沒有統一的標準體系、認證體系、追溯體系等有效監管機制,對“預製菜進校園”應持十分審慎態度,不宜推廣進校園。

9月23日,北京商報記者就此事對企業端、專家以及投資方進行了採訪,瞭解到了不同從業者對於此事的看法。從目前的觀點不難看出,各方對於預製菜這一事物的看法仍舊不一,但行業需要更加完善的監管卻是許多業內人士的共識。

盒馬CEO侯毅在朋友圈就此事發表了觀點。“預製菜完全被妖魔化。若加工後食品都屬於預製菜,一些大型連鎖快餐品牌的原料都可以稱之爲預製菜,門店只是進行了最後一步加工,那麼門店是否要禁止兒童入內? ”侯毅說道,“一號文件”中明確規定了預製菜的發展,也是滿足人民對於美好生活追求所必需的。而且預製菜同樣是歐美髮達國家餐飲和超市食品的主流,並不存在所謂的食品安全一說。在他看來,個別家長的困惑和擔心更需要行業專家和主流媒體去澄清,以及監管機構去完善監管體系。

不過,在部分投資人看來,限制預製菜進校園是有必要的。北京南山投資創始人周運南認爲,預製菜是老概念,包括消費者平時購買的涼菜、滷菜,近年又發展爲一個新概念、新產業,不斷發展甚至走上普通百姓餐桌。其實,預製菜的形式本身沒問題,關鍵是製作時的衛生和食品安全問題。目前整個行業魚龍混雜,缺乏有效的監管。因此,在整個預製菜還未充分成熟和安全可控的情況下,限制預製菜進入校園能夠有效降低校園食品安全隱患,保護學生健康成長。

資深連鎖產業專家文志宏表示,教育部的表態也從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預製菜存在的問題,行業在標準體系、認證和溯源等環節仍有待完善,如果此時大規模鼓勵預製菜進校園,恐怕會出現問題。不過,“預製菜的發展趨勢是不可阻擋的”。文志宏指出,無論是從消費端的需求還是供給側而言,預製菜追求高效和便捷都是產業發展的必然結果,這也能夠推動整體產業繼續發展。

其實,自“預製菜進校園”相關事件發生後,關於對校園食品安全、預製菜是否健康等擔憂就開始在多地引發爭議,關於此事的態度更是呈現兩極化。一方面,有觀點指出,符合健康標準的預製菜能夠減輕備餐壓力,另一方, 反對者則是擔心防腐劑不利於孩子的健康發展。更有網友指出,凡事不能一刀切,需要給家長和孩子選擇的空間。歸根結底,若預製菜能夠真正被消費者所認可,便能夠消除部分顧慮,而這同樣意味着推動預製菜行業健康向上發展的問題亟待解決。

文志宏指出,中國美食的種類繁多,且存在差異,從企業端來講,在保證口味、口感、營養結構和食品安全的基礎上,如何提升預製菜的研發能力是企業面臨的挑戰和發展的重點。同時,預製菜的品類較多,很難用單一標準來規範,建議有關部門及行業協會不斷出臺和細化各項標準、溯源及認證體系,確保預製菜的營養安全和透明,從而推動市場蓬勃發展。

北京商報記者  張天元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