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有條件逐步構建一個離岸人民幣交易、結算、風險管理的金融生態圈,以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9月23日,香港交易所主席史美倫在上海外灘金融峯會上表示,香港可以利用其國際化的金融市場體系,以及獨特的樞紐地位,幫助國家在新的國際環境下實現高質量對外開放,大力提升金融支持科技創新的能力,促進人民幣持續國際化、以及經濟綠色轉型,爲國家承擔新的使命。

史美倫介紹,香港交易所近年來着力推動在創新企業上市融資領域的制度創新,目前已成爲中國新經濟公司融資的首選國際市場。2018年香港借鑑國際經驗,爲同股不同股權的新經濟企業,和沒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開闢了上市新路徑,也爲中概股迴歸敞開了大門,今年還推出了針對特專科技公司的上市新規,進一步爲創新型企業的發展注入新動力。截至2023年7月底,已有274家新經濟公司在香港上市,累計市值佔比25%,其中包括119家醫療健康和生物科技企業。同時,在內地監管部門的支持下,香港交易所已將國際公司納入互聯互通機制,大力吸引國際高科技公司在香港上市。

香港交易所當前在大力培育離岸人民幣產品生態圈,爲人民幣走出去提供新的動力。已經陸續推出了A股ETF產品、美元兌人民幣期貨和期權、MSCI系列產品,例如,2021年10月推出的MSCI中國A50互聯互通指數期貨,爲國際投資者提供了管理持有中國資產風險的便捷工具。今年6月,成功推出了港元—人民幣股票雙櫃檯業務。目前共有24家香港上市公司加入了雙櫃檯。中國證監會也已經宣佈下一步將會將人民幣股票加入到港股通。通過以上的廣泛努力,香港有條件逐步構建一個離岸人民幣交易、結算、風險管理的金融生態圈,以有序推進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

此外,香港正在努力建設國際綠色科技及金融中心。香港特區政府宣佈將於2035年前把香港碳排放總量由2005年水平減半,並承諾將在未來十五至二十年間再投入2,400億港元,推動一系列應對氣候變化的工作。

史美倫表示,香港交易所作爲香港資本市場的樞紐,在引導金融市場加強對ESG信息披露、可持續資產配置和產品創新等多個層面,港交所正通過完善上市規則和監管框架,推動金融市場做出一系列結構性轉型。具體包括:

第一、不斷強化上市發行人的ESG披露要求,搭建可持續發展信息平臺,讓投資者和整個金融市場儘可能豐富地、便利地獲取相關信息。比如2016年港交所要求所有上市公司每年刊發ESG報告,是首批強制上市公司做ESG披露的交易所之一。2019年諮詢市場意見後,又增加了強制披露的內容。

第二,積極與國際標準接軌,保持氣候相關信息披露準則與國際最新監管要求一致。

第三,拓寬綠色轉型投融資渠道,增加綠色投資標的創新。股市方面,已經有不少新能源汽車等領域的公司登陸港股市場。尚未進入商業化階段但具有科技含量的綠色及可再生行業的企業,也可以利用今年推出的特專科技新規融資,解決早期發展的資金需求。債市方面,2022年共有75只GSS(綠色、社會及可持續發展)債券在香港交易所掛牌上市,籌得228億港元。

第四,搭建國際碳交易市場,提高碳資產定價效率。港交所於2022年10月推出了香港國際碳市場——Core Climate,爲國際自願性碳信用產品及其他綠色工具提供交易平臺,充分利用市場機制爲環境成本定價。

責任編輯:張恆星 SF142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