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小农人”的秋收节
本文转自:乌鲁木齐晚报
□本报全媒体记者唐红梅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对于乌鲁木齐市第127中学的学生来说,通过参与农作物的采摘和加工,对这句话有了更深刻的领悟。
9月22日,市第127中学举办了第二届创意秋收节。温热的土地,催熟了粮食,高远的日光,晒红了瓜果,五彩缤纷的校园里,到处洋溢着秋收的喜悦。
在学生和老师一同搭建的“五谷丰登”农作物收获展示制作区,随处可见黄澄澄的玉米,沉甸甸的大南瓜,压满枝头的辣椒,充满着活力和生机,大家沉浸在秋收的喜悦气氛中。
“在这收获的季节里,农作物果实是对劳作的犒赏,也是对努力的回应。”在秋季节气彩泥作品展示区,美术老师李新滢向参观的学生介绍着用彩泥制作的农作物。
李新滢还现场教学生制作植物种子纸浆画,方法就是将废纸在水中泡发,捞出后在太阳下暴晒,再固定在木框中,表层撒上辣椒等农作物种子,每天浇水,三五天后种子就可发芽。
“希望孩子们通过动手制作,了解农作物生长的不易,只有精心呵护,作物才能茁壮成长,未来才有好的收成。”李新滢说。
在“五谷丰登”农作物展示制作区旁的几块农田,是学校打造的“润心农场”,辣椒、茄子、玉米等农作物已成熟,同学们体验着农作物采摘、加工和制作的劳动之美,丰收之乐。
五年级的汪语涵和几名同学一起,将玉米棒上的玉米一粒粒搓下来。
“我们的手都搓红了,现在才体会到什么叫做‘粒粒皆辛苦’。”汪语涵说,以前只了解玉米播种、生长和收获的过程,第一次动手搓玉米粒,体会到了节约粮食的意义,今后要养成节约粮食的好习惯。
搭建粮仓、扎稻草、敲油葵、打胡麻、磨豆子……在各个制作区,孩子们快乐地看着,也在老师的讲解中了解到了“中国农民丰收节”的由来和农作物的生长过程等知识。
六年级的代文杰和娜吉玛·依力哈木身上脸上沾满了豆渣,但依旧乐呵呵地操作着石磨,将泡好的黄豆研磨成豆浆。
“平时喜欢喝豆浆,但不知道除了豆浆机,还可以这样研磨。”娜吉玛·依力哈木说,自己和同学们分享着劳动的收获,很有成就感。
生活即教育,实践育新知,劳动创造生活,光荣属于劳动者。
市第127中学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工作室主持人朱萌介绍,本次创意秋收节主题是“创意秋收,致敬劳动”,农田的农作物是孩子们从春天播种就参与其中,经过夏天的呵护、秋天的采摘和把果实做成美食等过程,让他们体会劳动的价值和意义,通过介绍棉花、红花、枸杞等新疆特色农作物,也让孩子们更加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增强他们的劳动意识与奋斗精神,培养学生成为农科文化的“传承者”、热爱劳动的“践行者”、爱粮节粮的“守卫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