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学生课外阅读的思考
本文转自:黄冈日报
蕲春县刘河中学教联体 周志启
吕叔湘先生说:“不少语文水平较高的学生,你要问他经验,都会异口同声‘得益于看课外书’。”
的确,课外阅读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增长智慧,受到思想品德教育,而且还能提高读写技能和写作水平。课外阅读作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对于构建和完善语文知识结构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本文就此作一粗浅探讨。
据调查表明,学生的课外阅读可分为三级水平:一是不阅读或很少阅读;二是能阅读但只满足于书中的故事情节或趣味;三是有目的地深入阅读并能探究其中的某些问题。
目前,大部分同学还停留在第二级水平上,能够有目的地进行课外阅读的学生为数甚少。即使这为数甚少的一类,也表现出不稳定的特征。站在培养高素质人才这一高度来看,不少中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令人堪忧。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两点:
一、应重视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培养。
中学生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的年龄阶段,作为语文教师,在学生的课外阅读中,如何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中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为此,教师应相机而行,把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到正确的轨道上来。
1、教师的教学应富于艺术性。事实证明,许多学生课内愿听,课外就愿读。因此,如果语文老师在教学中幽默风趣,学生就会兴趣盎然,不少课内“吃不饱”的学生,课外就会自己去找“吃”的。而在这种自发进行的课外阅读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一定量的问题“憋”着学生,这份压力将更促进他们如饥似渴地去进行课外阅读,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2、为学生推荐和提供一定数量的课外读物。教师应根据中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课外阅读的趋向,经过慎重选择,列出符合学生实际、且与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有关课外阅读书目,并且注意读物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阅读的自主性,这样既可丰富学生的知识,又可培养其兴趣。
3、建立相应的课外阅读兴趣小组。为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我们可以组建一些课外阅读兴趣小组。对这些小组做到定时间、定地点、定辅导教师,以此来吸引学生、培养兴趣。
4、注意激励。古人云:“责子十过,不如奖子一长。”强调的就是激励机制。对于在课外阅读过程中表现突出的学生,教师一本小小的练习本,一句温馨的话语,一个眼神、一缕微笑,都是对他们最好的奖赏。在激发学生课外阅读兴趣的过程中,教师若善于运用 “激励”,将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课外阅读中,教师应切实加强指导。
学生有了兴趣,都愿意参加课外阅读,愿意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来丰富知识。但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还应切实加强指导。
1、立足课堂,授之以渔。如精读与略读的方法、速读与复读的方法。要指导学生学列阅读提纲,带着问题进行阅读。学会在课外阅读中进行圈点、批注、摘要、制作卡片、写读书笔记及札记等。
2、自身示范,对比指导。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时时不忘“方法”的渗透。可根据具体篇章,围绕怎样分析文章的结构,怎样归纳中心思想,怎样分析作品中的人物特征,怎样对作品作出正确的评价进行现身说法。
3、铺设阶梯,定向指导。语文教师可在忠实于大纲和教科书的前提下,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学生课外阅读提出一些带有一定难度的问题。适当的阶梯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刺激智力的发展,事实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和兴趣爱好各不相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个性或作文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材施教,定向指导,力求与“天性”一致,收到最佳效果。
4、督促检查,交流反馈。“只管播种,不问收获”是难以提高课外阅读效果的。课外阅读时反馈形式有多种:如检查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召开课外阅读调查会、心得交流会、读书研究会,组织同桌、组内、班内的讨论,让学生相互交流阅读经验,还可以通过周记、墙报、黑板报、手抄报的形式,及时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信息,以利于教师作有效的调控。
“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语文教师应处理好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的关系,在有机结合的基础上,选好正确的立足点,切实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充分发挥语文课广泛的教育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