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組膠原蛋白市場規模將達千億元,國貨抗衰龍頭們如何搶佔市場份額?

華夏時報(www.chinatimes.net.cn)記者 齊萌 張智 深圳攝影報道
近年來,“年齡焦慮”逐漸成爲熱議話題,人人都有卻無法停止的年齡焦慮與對衰老的恐懼,催生了規模龐大的抗衰老消費市場。
而據iiMedia Research2022年發佈的數據顯示,消費者選擇抗衰產品除功效外最關注的因素就是產品成分,佔比51%。在主流抗老成分中,“只有膠原蛋白解決了第一性的問題。”日前丸美股份董事會主席兼CEO孫懷慶在媒體交流會(下稱“交流會”)上向包括《華夏時報》在內的媒體記者表示。而相較於難以量產的動物源天然膠原蛋白,通過基因重組獲得的重組膠原蛋白一定程度上解決了其種種問題,包括透皮吸收等。
如今中國的重組膠原蛋白技術研究已在世界領先,那麼未來,膠原蛋白技術研究將走向何處?如何探索抗衰更良配方?9月23日,由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主辦,丸美股份(603983.SH)承辦的第三屆重組膠原蛋白科學家論壇上(下稱“論壇”),國內外專家學者共同探討了膠原蛋白未來研究新方向,聯合多國院士專家首次發佈了《重組膠原蛋白國際院士專家共識》。
膠原蛋白技術研究未來走向何處?
在全球重組膠原蛋白的研究方面,暨南大學教授、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熊盛在論壇上介紹表示:“全世界到目前爲止可能有100多篇關於重組膠原蛋白的研究報告。”
中國在此領域表現如何?在當天下午的交流會上,東吳證券分析師研究消費行業吳勁草指出“中國的重組膠原蛋白技術目前領先世界。”據悉,中國科學家已發表300餘篇相關論文,知識產權授權專利60餘項,申請專利200餘份。
未來,膠原蛋白技術研究將走向何處?法蘭西科學院院士、原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主席貝爾納·穆裏埃院士在論壇上表示:“使用膠原蛋白對體外器官的三維建造有一定的幫助,這是未來的一個方向。”他也表示,膠原蛋白在不同的領域有非常多的應用,不僅是包括抗衰老,還包括一系列的疾病,包括骨關節炎、傷口的癒合、骨質疏鬆等。
同時,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分子與細胞生物學研究所教授兼研究主任洪萬進院士提出:“怎麼利用膠原蛋白的不同片段刺激不同的受體,刺激不同的功能來提高皮膚產品或者皮膚健康的功能,我相信這個未來應該是相當有前景的研究方向;同時,除了膠原蛋白外,其他皮膚的細胞外蛋白如何與膠原蛋白相互作用、互相共存、互相刺激,會開創更多的研究方向。”
同時就高質量重組膠原蛋白標準,論壇上還發布了《重組膠原蛋白國際院士專家共識》,指出高質量重組膠原蛋白應滿足三大原則:一是序列一致,與人體膠原蛋白結構域序列越一致,則人源化程度越高,生物相容性越好;二是結構一致,具有與人體膠原蛋白類似的穩定有序的三螺旋結構;三是活性一致,保持重組膠原蛋白的生物活性和穩定性,其生物學功能應經過體內或體外生物學的方法進行評測和確認。
國貨抗衰龍頭如何突破?
“如按照零售口徑估計,未來幾年重組膠原的增長每年達到40%的水平,預計今年2023年重組膠原的銷售額會超過天然膠原的銷售額,目前我們預期到2027年重組膠原零售市場可能達到一千億元的水平。”吳勁草在交流會上表示。
據瞭解,目前中國掌握“重組膠原蛋白”技術的企業並不算太多,丸美股份是其中之一。從成果來看,丸美股份已經成功迭代到與人體100%同源的重組膠原蛋白。
記者從論壇上獲悉,丸美股份與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共同開發的王牌成分“重組雙膠原蛋白”突破了該領域的重點技術難題,創新打造了以“I型+III型嵌合、Cpro釦環三螺旋結構、翻譯暫停專利技術”三大優勢實現領跑的獨家重組雙膠原,成爲引領整個行業進入了嶄新的“中國成分”時代。
同時,在此次論壇上,丸美股份公佈其重組膠原蛋白的三螺旋結構並聯合北京工商大學化妝品系,在丸美股份重組膠原蛋白的透皮吸收研究上實現新突破。此外,丸美股份首款重組膠原蛋白械字號產品“醫用重組膠原蛋白貼敷料”和“醫用重組膠原蛋白液體敷料”也將在本次論壇期間重磅發佈。
成績的背後,是其在研究領域的長期積累和投入。記者觀察企業近三年半年報發現,丸美股份2020年—2022年及2023年上半年,研發費用分別爲5015萬元、5049萬元、5293萬元及2900萬元,年研發投入均超5000萬元。同時,公司研發體系全面,組建了一支由海內外專家、高層次人才、科技專家庫入庫專家等人員組成的研發團隊,廣州、上海、東京三地研發中心超過各雙百內外部研發團隊。
未來,丸美股份重組膠原蛋白技術將如何突破?暨南大學教授、基因工程藥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研究員熊盛表示,未來,丸美股份將致力於更多的重組膠原蛋白的片段,開發一些全長重組膠原蛋白、更接近天然的重組膠原蛋白,開拓更多調控細胞或組織中膠原蛋白表達水平的途徑,拓寬重組膠原蛋白的應用場景等。
責任編輯:徐芸茜 主編:公培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