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歐堅持對話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繁榮,具有特殊意義。”

據新華社消息,9月25日,第十次中歐經貿高層對話在北京舉行。中歐雙方圍繞宏觀經濟、貿易與投資、產業鏈供應鏈、金融合作等議題進行了坦誠務實的溝通交流,達成一系列互利共贏的成果和共識。

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介紹,雙方就宏觀經濟政策協調、產業鏈供應鏈合作、改善營商環境、世貿組織改革、金融業雙向開放和監管合作等達成一系列成果和共識。

今年是中歐建立全面戰略伙伴關係20週年。雙方認爲,當前世界正在經歷深刻的歷史之變,全球經濟復甦動力不足。在此背景下,中歐堅持對話與合作,促進共同發展繁榮,具有特殊意義。雙方將推動中歐務實合作健康穩定發展,爲世界經濟繁榮發展注入更多信心,併爲第二十四次中歐領導人會晤做好經貿領域的準備。

據新華社報道,歐盟委員會執行副主席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歐方願與中方加強經貿領域務實合作,推動歐中關係持續向前發展。

26日,東布羅夫斯基斯在歐盟大使館舉行新聞發佈會。他稱,中歐經貿關係對雙方都至關重要。歐盟仍是中國最大的出口目的地之一,歐盟公司在中國市場也擁有重要地位。

根據中國海關總署數據,今年前8個月,中歐進出口總額爲5291億美元,歐盟爲我國第二大貿易伙伴。

加強溝通協調,充分利用對話機制

據商務部新聞發言人介紹,雙方同意加強宏觀經濟政策溝通協調,攜手應對氣候變化、糧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挑戰,維護全球經濟金融市場穩定,爲世界經濟增長注入更多信心。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雙方承諾保持雙向開放,爲對方企業提供公平、非歧視的營商環境。中方願與歐方定期召開中歐經貿混委會,充分利用中歐貿易投資政策對話、中歐經貿工作組等對話機制,加強中國商務部與歐委會貿易總司的交流。

雙方同意進一步推動金融業雙向開放,鼓勵各自符合條件的金融機構到對方市場投資展業。雙方決定,在中歐經貿高層對話機制下成立副部級金融工作組,加強雙方在金融開放、金融基礎設施、金融監管、可持續金融和金融科技等金融領域的合作。

東布羅夫斯基斯在記者會上表示:“在《歐洲綠色協議》的背景下,我們的目標是到2050年實現氣候中以及到2030年實現55%的減排目標。我們致力於實現這些目標,並在不同的經濟部門實施一系列措施,以實現這些目標。”

他稱:“在討論應對氣候變化的問題時,與中國的合作是不可或缺的要想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開展有意義的工作,就必須與中國合作。我們需要中國的加入,並積極發展不同領域的合作。即將召開的第二十八屆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COP28)也將爲我們提供一個新的機會,討論我們在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進一步措施。”

同時,“雖然歐盟經濟表現出了很大韌性,但經濟形勢仍籠罩在許多風險和不確定性下。中國的經濟表現至關重要,對更大範圍內的全球經濟也是如此。因此,我很高興我們將很快恢復定期交流,討論宏觀經濟問題。”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在中歐經貿高層對話下,中歐一直就經濟、貿易和金融等領域進行接觸。中歐還同意建立了一些新工作組,並重新恢復了一些工作組的對話。我們認爲與中國的接觸是很重要的,這有利於我們討論如何合作、有何分歧以及解決分歧的最佳方式。”

“我們一直相信接觸總比對抗好。相互接觸並找到解決方案纔是最好的方法。”東布羅夫斯基斯稱。

希望歐方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表示,雙方就歐盟近期推出的國際採購工具、外國補貼審查、碳邊境調節機制等貿易政策深入坦誠交換了看法,中方希望歐方審慎使用貿易救濟措施,鼓勵以電動汽車爲代表的新能源行業深化合作,爲中歐正常貿易往來和綠色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此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應歐盟領導人宣佈即將對我電動汽車發起反補貼調查時表示,中方對此表示高度關切和強烈不滿。中方認爲,歐盟擬採取的調查措施是以“公平競爭”爲名行保護自身產業之實,是赤裸裸的保護主義行爲,將嚴重擾亂和扭曲包括歐盟在內的全球汽車產業鏈供應鏈,並將對中歐經貿關係產生負面影響。

東布羅夫斯基斯稱,電動汽車的反補貼調查這一話題在他此行的所有會議中幾乎都被提起,因此雙方有機會就此深入討論。

他稱,歐盟致力於開放和以公平規則爲基礎的國際貿易。歐盟並不奉行貿易保護主義政策,實際上也反對保護主義。在進行具體調查時,歐盟將根據適用的歐盟和世界貿易組織的規則,並結合國際慣例,對調查進行多次報告。

北京大學能源研究院氣候變化與能源轉型項目(CCETP)高級顧問楊富強近期接受採訪時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歐盟對華髮起電動汽車反補貼調查的政治影響比較嚴重。全球正在努力應對氣候變化,每個國家應該攜手同心合作,尤其是在經貿和技術問題上。

“大家都打開壁壘,應對氣候變化的技術得到進一步推廣,我們就能迎接更好的減碳效果。這不僅僅是汽車問題,也牽涉可再生能源問題、建築問題、工業問題,這些領域都需要大量新技術、綠色技術。”楊富強說,“如果大家都採取(貿易救濟)這個方法,恐怕就會阻礙這些技術或者貿易的交流。”

至於歐盟是否會強制中國企業在歐盟本地化生產,或至少提供激勵因素促成本地化生產,東布羅夫斯基斯表示:“歐盟並沒有追求強制本地化的政策。至於激勵本地化的措施,從全球範圍來看,對在歐洲投資和生產的激勵措施很多。”

責任編輯:劉萬里 SF014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