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聽川西(組詩)

文/李之舟

參觀十八軍進藏雀兒山紀念館

當巨石突然滾落,砸中血肉之軀

當垮塌的山體把整整一個班的戰友

帶進奔騰咆哮的江底

突然明白,白雲爲什麼凝固如

一條條潔白的哈達,總是

系在山腰繫在峯頂,不忍離去

兩千公里川藏路,三千英烈

青春甘當路石,鋪出通天大道

亙古沉寂的雪山草甸從此甦醒

每一道車轍,都源自帶血的足跡

清晨的軍號聲中,你們從雪地裏

從松枝糾結的牀上艱難地站起

頭髮和軍鞋,被雪地牢牢地凍結

斷糧時節,你們手裏的稀粥

倒映濃眉大眼,清如米湯

海拔四五千米,零下三十幾度

激流天塹塌方,是便飯家常

缺氧不缺理想的豪言刻滿兩路

萬里天路連起川藏和青藏

你們的名字都很湍急很高大

就叫做二郎山折多山雀兒山

叫做高爾寺山卡子拉山

叫做大渡河金沙江怒江

你們永遠在激流的奔流中奔流

永遠在雪峯的矗立中矗立

甘孜十八軍築路部隊窯洞羣

安靜的紅鬃馬咀嚼着滿坡夕陽

英雄的將士早已走得很遠很遠

他們肩扛着道路,走向無盡的遠方

一層層一孔孔窯洞,草色青青

不喫地方不擾民的誓言在耳邊迴響

看山下大片青稞在秋風中金黃

收割機轟鳴在金色的原野上

這一定就是英雄們當年的理想

想找到哪怕一根鞋帶一支鋼筆

撫慰我們千里尋來的敬仰

沒有,只有一孔孔無言的窯洞

在荒草的遮掩中四四方方

一排排黃泥窯洞行着注目禮

曾經看不夠一片片土黃的軍裝

看不夠一張張英姿颯爽的臉龐

整整齊齊,在綠色的草甸上守望

樸實的戰歌,還在高原的風中激昂

 

草鞋踏過之處,格桑花一叢叢怒放

 

草甸上放牧的藏家小姑娘

紅衣小姑娘,綿綿陰雨中的燭光

點燃冰磧亂石,點燃綠色的草甸

犛牛羣高高低低,砌出黑色的城堡

烏黑的帳蓬三三兩兩,支起家園

一座座烈日曬不黑的雪峯

撩開白雲烏雲,素面朝天

小姑娘有些怯生的微笑

通紅的臉蛋融化寂寞的草原

犛牛項下的鈴聲不再空洞

亙古的冰湖不再望眼欲穿

逐水草而居的漂泊不再是憂怨

高高翱翔的雄鷹有了歸宿

粗獷的康巴漢子有了掛牽

高原的風高原的雲

白雲成羣結隊,早早地從山腰起身

還沒來得及爬到山頂,就被雪峯留下

就被雲杉的枝梢挽住,就被滿坡

斗大的亂石卡住,一條條白色臥龍

蜿蜒,讓你看見高原粗重的呼吸

天下所有白雲烏雲都在高原築巢

高原的風輕輕一吹,就鋪天蓋地

無邊無際的白雲從天邊集結

以步兵方陣浩浩蕩蕩的氣勢

爲每一座高聳雲天的雪峯加冕

白雲城堡中,高原之晨冉冉升起

走進高原,最先認識高原的風

最先認識高原的雲,然後

也想有一張黑裏透紅的臉龐

走進碉房,大碗喝起青稞酒

手挽着手,跳起熱烈的鍋莊

和白雲一道留連於每一座山城

和穿城的激流一起喧譁着流淌

高聳入雲的噶陀寺

虔誠,並非讓人一覽無餘

盤山彎道提醒着雪峯的險峻

河岸邊,僧舍連綿一片深紅

彼岸閉關的白色小屋,不懼孤零

山路陡轉處,兀然顯現老阿媽

佝僂的身影,她們正在登頂

氣定神閒,手搖轉經之輪

雪域高原離深藍的天空最近

寺廟和白塔總是最靠近天庭

靠近高原才能聽到的天簌之音

在一個個生命之氧逃亡的高度

成羣結隊的人們,偏偏喜愛攀登

白雲每天從山腰爬到峯頂

碉樓在攀登犛牛在攀登

風馬旗和瑪尼堆在攀登

纖弱的格桑花在攀登

世界屋脊總是催生崇高和虔誠

居高臨下,極目所能俯瞰之處

無數生靈折腰,隱約滾滾紅塵

高原上,只需一個回頭一個轉身

便與聖潔巍峨的雪峯親近

彎腰,只是爲了拾起一團牛糞

堆金描銀的富麗都屬於寺廟

雙手總有一隻,隨時高擎經輪

寸步不離,一路播撒無形的經文

作者簡介:李之舟,本名龔煒,重慶交通大學旅遊與傳媒學院退休教授,重慶市寫作學會會員,南岸區作協會員。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編輯:朱陽夏    責編:陳泰湧    審覈:馮飛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