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中國
來源:秦朔朋友圈
· 這是第5419篇原創首發文章 字數 4k+·
· 蔡洪波 | 文 關注秦朔朋友圈 ID:qspyq2015 ·
今年國慶是中國建立七十四週年(1949-2023)。既不逢五,也不逢十,但卻有特殊的紀念意義。
1991年,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蘇聯在成立七十四週年(1917-1991)之際轟然倒塌。東歐的社會主義小兄弟們更是一地雞毛,有的領導人靠邊站,有的領導人上了斷頭臺。蘇聯東歐局勢劇變,美國最終贏得了“冷戰”的勝利,也從此成爲世界上唯一的霸主。中國作爲社會主義陣營中的“二哥哥”彼時可謂拔劍四顧,一片茫然。
作爲青春正盛的大學生,我和同齡的小夥伴們一樣,一臉懵逼,前路吉凶未卜。
當時的中國,處於怎樣的情形呢?
我的家鄉在江蘇北部的一個小縣城響水,到上海400公里左右的路程,長途巴士要走10幾個小時,一路上丁丁哐哐,搖搖晃晃昏昏欲睡,途中經過長江,還要坐輪渡。從上海五角場到外灘的公共汽車每一趟都擠滿了人,男女乘客前胸貼後背、腳不沾地從起點到終點都是尋常事。我的一個遠房親戚住在上海閘北區,六七口人擠在10來平方的里弄平房中,睡覺的牀和喫飯的桌子都是吊在牆上的。浦東的陸家嘴一帶(現在上海的CBD之一)當時還是蘆葦蕩,標準的鄉下,從外灘坐輪渡過黃浦江,立馬從第一世界到第三世界。
中國第一大城市上海如此,其它城市的狀況可以此進行想象和推理。
我的母校因爲美國的演員總統(指里根)蒞臨演講的緣故,出國熱比其它高校尤甚。在圖書館、在晚自習的教室、在學生宿舍,到處可以見到“託派”(託福、GRE等出國考試的暱稱)人馬,家境稍好、專業熱門的同學去美國似乎就是人生的最優選擇。
1991年我在人民日報實習,有機會訪問了北京的一些老學者、老幹部,他們的子輩孫輩多數去了國外,不是美國就是英國。有位到過美國的受訪者直言,美國太發達了,“幾乎武裝到了牙齒”,哪怕是中西部非常偏僻的州和城市(像鹽湖城)也到處都修了高速公路,每個家庭都有幾部汽車。要知道,我國當時第一條試驗性高速公路剛剛試運行,不少普通家庭連買一輛上海產的“永久”牌自行車都是奢望啊,還談什麼汽車,連縣委書記有一輛桑塔納轎車坐坐都算不錯了。
那一年,擁有全世界最多人口的中國,GDP總量3700多億美元,只有美國的6%左右,排在加拿大、西班牙、巴西等國之後,是全球第12大經濟體。
中美兩國的差距不可以道里計啊!

2000年的上半年和下半年,作爲中國第一經濟大省一家老牌紙質媒體的代表,我先後參訪了全球唯二的大型客機制造商,法國空客公司和美國的波音公司,這也是我第一次踏上歐洲大陸和美洲大陸。
我們抵達巴黎的那一天,正好是西方的復活節。傍晚時分,巴黎的大街上冷冷清清,走了半天才找到一家亮燈營業的餐廳,而老闆居然是中國溫州人。陪同的朋友講,巴黎人一到過節就都出去玩了,店鋪都關門的。作爲廣東人,我們太驚訝了,在廣州,營業到凌晨的餐館比比皆是,很多人“炒更”(一人兼多份工作)更是365天不眠不休。
在巴黎的幾天才知道,這個城市有2萬多家咖啡館,白天總能看到無數的男男女女“無所事事”地坐在街頭,手捧咖啡卿卿我我,慢悠悠地享受屬於他們的浪漫時光。
而我們的同胞呢,在中國經濟最發達的珠江三角洲,數以萬計的摩托車奔馳在塵土飛揚的公路上,爲各類經濟體帶來人流、物流,數以千萬計的農民工兄弟姐妹在工廠的流水線上週而復始地勤奮勞作,有的人被機器切去了手指,有的女工累到例假都發生紊亂,他們領着在發達國家看來非常微薄的薪水,生產的服裝、電器、玩具、食品等輕工產品卻通過龐大的遠洋船隊一船又一船地運送到萬里之外,供這些坐在咖啡館裏消磨時間、開着遊艇在地中海度假的人們消費。
這難道就是經濟全球化該有的模樣嗎?他們在享受生命的美好,我們卻在爲生存而拼搏。在出國歸來後的一篇文章中,我曾經寫到,“以中國人的聰明、勤奮和拼命,中國要是發展不起來,那真是天理難容!”
在美國西雅圖波音公司總部的大草坪上,我們幾個土鱉兮兮的中國記者躺在地上,看着天空中像蜻蜓一樣飛來飛去的直升飛機(當地朋友介紹波音的高管很多是開直升機上班的),心中沒有羨慕,只有泄氣。這特麼什麼時候我們中國人才能過上這樣的日子啊。
要知道,當時中國製造業的形象,就是“10億件襯衫換一架波音飛機”,骯髒的苦逼的活都是我們乾的,什麼IT啊、CT啊、盾構機啊、大飛機啊,這些“高端”的玩意被人家拿捏得死死的。
中國人的命天生這麼賤麼?沖天一問,中國人逆天改命,何時能實現?
在19世紀的下半葉,中國人揹負着恥辱的十字架步履蹣跚;
在整個20世紀,中國人揹負着落後的十字架隱忍前行;
在新世紀的前20年裏,中國人開始卸下包袱一路狂奔。
這些年裏,中國人建成了全球最大的高速公路網,全球最大的高速鐵路網,全球最大最先進的電網,全球唯一一個所有工業門類齊全的工業體系,中國建立了自己獨立的空間站,獨立建起比美國GPS精度更高的北斗導航系統,與空客(A)、波音(B)比肩的C919大飛機已經投入商業運營。中國的城市化基本完成,中國4大城市之一的廣州從本人大學畢業時的約300萬人發展到2000萬人。廣州的鄰居深圳,更是從上世紀80年代的一個小漁村發展成中國甚至全世界最具活力的大城市,孕育出騰訊、華爲、比亞迪、大疆等一批讓中國人提氣、卻讓歐美列強憋氣的世界一流企業。
這些年,我每年都要抽出一段時間,在中國大地上的偏遠地區集中連片地自駕行走。如大西北,從西安出發,經延安,過榆林,在鄂爾多斯、包頭、巴彥淖爾等河套地區駐留後,入寧夏,然後進入甘肅。唐朝詩歌裏的邊塞之地,影視作品裏的黃土高坡,早就不是想象中的模樣。綠意盎然、瓜果飄香的黃土高原,騰格裏沙漠一望無際的光伏太陽能板,讓人頓生今夕何夕之嘆。在大東北,無論是在抗美援朝第一城丹東,還是中俄邊城黑河、漠河、中蒙邊城滿洲里,無論是在中國的大糧倉北大荒,還是在原始森林大興安嶺深處,你隨時能感受到中國的現代化已經深入到國家的神經末梢和所有的毛細血管。中國的基建(公路網、電網、通信網、綠化網)“已經武裝到牙齒”,“基建狂魔”絕對不是浪得虛名。
我的故鄉,蘇北的一個偏僻小城,上大學的時候,到處都是土坯牆茅草屋,冬天在戶外上廁所非常冷。現在呢,家家戶戶都是漂亮的三層四層小洋樓,自來水抽水馬桶家用電器應有盡有,清明節國慶節春節城裏鄉下到處都停放着小汽車。
我的太太是江西弋陽人,正好是方誌敏的同鄉。方誌敏在《可愛的中國》一文中有這樣一段對未來國家的展望——
“我相信,到那時,到處都是活躍的創造,到處都是日新月異的進步,歡歌將代替了悲嘆,笑臉將代替了哭臉,富裕將代替了貧窮,康健將代替了疾病,智慧將代替了愚昧,友愛將代替了仇恨,生之快樂將代替了死之憂傷。明媚的花園將代替了暗淡的荒地!這時,我們民族就可以無愧色的立在人類面前。”
方誌敏烈士犧牲於上世紀30年代,那時候國家積貧積弱,內戰綿延不休,巍巍華夏,長夜難眠。
今年夏天我又一次來到這座贛東北的小縣城,正如方誌敏那代人所願,這個曾經貧窮落後的小地方現在綠樹成蔭、鮮花盛開、馬路寬闊,旅遊景點人頭湧湧,現代化的居民小區人車分流,五星級酒店客似雲聚。
中國,是真的富起來強起來了。


七十四年,蘇聯從建立到消亡。七十四年,中國從貧弱到富強。
不久前在抖音上,我刷到一對俄羅斯的母女,他們對當下中國的富足強大發自內心的羨慕,對正陷於俄烏戰爭泥潭中的祖國充滿憂慮和惆悵。蘇聯之殤和中國之強給兩國人民帶來截然相反的不幸和幸福,顯而易見!
就在共和國七十四週年國慶前夕,了不起的華爲公司給共和國獻上了一份生日厚禮。
在歷經美國和一幫跟班長達數年的殘酷制裁之後,華爲推出了綜合技術水平極爲先進的手持終端,不啻一記低調又響亮的回應。美國曾經霸凌了日本的東芝,霸凌了法國的阿爾斯通,也想用同樣的手法霸凌華爲,但華爲沒有屈服,沒有跪下,反而臥薪嚐膽,勵精圖治,並以更漂亮的姿態站在世界的面前。手機戰蘋果,鴻蒙戰谷歌和微軟,自動駕駛戰特斯拉,麒麟戰高通,昇騰戰英偉達,鯤鵬戰英特爾,星閃戰藍牙和WIFI聯盟,通信設備碾壓愛立信、諾基亞等對手......華爲的孤勇不禁讓我們想到三國中長坂坡的張飛和萬軍叢中血戰的趙雲,既令人熱血澎湃,又止不住淚沾衣襟。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其中提到,中國是人口大國,國情特殊,決不能靠金融立國、房地產立國,而必須依靠科技立國、製造業立國。
試想一下,中國要是有10個20個華爲這樣的企業,國家又該是一番什麼樣的面貌啊。
華爲也就20萬名員工,華爲員工是全中國最聰明最勤奮的人嗎?我看未必。
可是能與華爲比肩包括略遜華爲的企業爲何鳳毛麟角呢?只能說太多國人雖很聰明但“纔不正用”,雖很勤力但“勤不得其所”。其實我們只要看看身邊,有多少極聰明極勤奮的人,每天不是在應酬勾兌的飯局上,就是在赴應酬勾兌之飯局的路上,箇中原因也就不必多說了。
14億國人中,如果有5%的人有華爲的理念、華爲的精神、華爲的氣節、華爲的務實、華爲的執行力,那我大中國真的是無可限量。
中國幾十年發展“快馬加鞭未下鞍”,中國近幾年在西方國家壟斷的高技術領域正一一獲得突破,中國製造低端價廉的形象正漸趨改變。
但中國人口太多,幅員太廣,利益主體太多元,社會面太繁豐複雜,中國呈現出來的面孔也有太多的側面,所以哪一個纔是真實的中國呢?
1000個觀衆心目中有1000個哈姆雷特,14億中國人眼中也有14億個不同的中國。
人無完人。中國也絕不完美。幾個人的家庭,都有煩心事;幾十個人的小企業,都問題成堆;更何談一個泱泱大國?中國也有太多的問題,有的甚至觸目驚心。如貪污腐敗問題、食品安全問題、司法公正問題、教育公平問題、看病難看病貴問題、足球問題股市問題等等。但是小坎坷擋不住大趨勢,小算計敵不過大道理。中華民族歷經百年的苦難,走過歷史的三峽,大江滾滾東去,誰也無法阻擋歷史的腳步。身居顯位而貪墨者,家累巨資而作惡者,不過豬狗之輩,“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
封建王朝的閉關自守、100多年的苦難和貧窮使中國錯過了人類的前三次工業革命,第4次工業革命中國必須站在世界舞臺的中央。西方國家因爲種種原因也許與中國不再如我們曾經期望的那樣友好,但西方文明依然有許多值得中國學習借鑑的地方,在解決中國當下很多體制機制的頑疾時,又何妨借彼之矛攻我之盾呢?
我們這代人的晚年,還有我們的下一代,希望能看到一個更強大的中國,更文明的中國,真正實現大一統的中國,“九天閶闔開宮殿,萬國衣冠拜冕旒”!生於華夏,吾輩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