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刘旭强    每经编辑 杨欢    

到2023年,媒体融合发展作为国家战略整体推进已历经整整十年。在政策引导、技术推动、产业合力的共同作用下,十年前后,媒体与技术的融合已天翻地覆,彼此的关系也随时间不断重塑。

现阶段,媒体融合进行到了何种地步?如何平衡人工和技术的分工?未来智媒发展的趋势在哪里?11月23日,在由中共成都市委宣传部、中共成都市委网信办指导,成都传媒集团(成都传媒产业集团)主办,旗下三色智库、成都每经传媒有限公司执行的“2023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现场,中国社会科学院新媒体研究中心副主任兼秘书长黄楚新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专访,分享了他对上述问题的思考。

“技术终归要为内容服务”

今年以来,AI(人工智能)大模型发展风云激荡,智媒融合方式不断推陈出新,加速新闻信息生产与传播全流程重塑。智媒技术,是当前与今后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必开之篇、必破之题。在黄楚新看来,我国智媒发展正处于由初级迈向中级的阶段,“概念多一些,实际应用更少。”

黄楚新观察到,资源条件更好的中央媒体、部分地方区域媒体在智媒新技术探索上已经有所成效。一个例子是2017年建军90周年之际,一款军装H5在朋友圈的刷屏。通过它的强大功能,大家纷纷晒出属于自己的军装照,一个比一个英姿飒爽。据悉,这款H5产品叫《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是为庆祝建军90周年,由人民日报客户端创意出品并主导开发、腾讯天天P图提供图像处理支持的新媒体产品。

“利用大厂的智媒技术、大数据技术,结合主流媒体的创意,推出全民喜闻乐见的有参与性、互动感的深层次媒体作品,润物细无声地传播主流价值观,这是智媒时代才能做到的事。”

同时,黄楚新提醒,媒体在拥抱技术的过程中,也要警惕被技术带偏方向。以去年大火的元宇宙为例,“当时无论学界还是业界,不提它你就out了。但到了今年,人们对它的态度发生了理性回归,部分大厂已经推出了元宇宙的研发,现存应用集中在文旅产业和部分媒体报道中。”

对AIGC也是同理。黄楚新认为,鉴于新闻传播行业的特殊性,机器人是没办法代替人,做出符合道德伦理和价值观念的判断的。即便在机器更擅长的重复性、基础性工作上,内容生产也出现同质化严重的现象。

智媒时代,在人工和技术之间怎么平衡?“技术终归是为内容服务的”,黄楚新建议,媒体既要积极拥抱新技术,也要保持理性态度。尤其是基层媒体,在缺乏资金和技术的条件下,不适宜去盲目追逐AIGC等前沿的智媒技术应用。

搭建产业链条延伸力

在“2023智媒体50人成都会议”现场,黄楚新注意到,不少媒体,已逐步找到了自己的融合升级转型之道。他乐观判断,智能媒体时代非但没有束缚媒体的手脚,反而带来了更大的舞台。“一旦媒体利用好智媒发展的优势,在新媒体环境下能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他建议,在新媒体时代,要跳出媒体做媒体。在万物互联、一切皆媒的时代,媒体是一个多元的信息传播载体,可以和文创、教育、技术、游戏、房地产等社会中任何一个相关机构链接起来,利用自身的媒体影响力来搭建产业链条的延伸力。

对智媒下一步发展趋势,黄楚新认为数字化是新潮流。黄楚新指出,媒体是我国数字化起步较早的领域。现阶段来看,媒体数字化发生在各个媒体的内部,相对比较孤立。“如何把这些相对分散的数字化资源集中起来,打造统一的媒资系统,是当务之急。”

黄楚新注意到,会议现场就呈现了媒体在这方面的新突破。本次活动中,由成都传媒集团重磅打造的智能媒体资源数据库正式上线。他评价,一方面,数字媒资系统可以实现媒体资源的集中和共享,提高媒体内容生产的时度效。另一方面,也是数字化媒资商业化变现的有益探索。

据介绍,成都传媒集团智能媒体资源数据库,聚焦媒体媒资流转全周期,具备多模态搜索、智能审核、视频智能标签、自动化音视频拆条入库、全流程媒资版权管理等200+功能。第一批入驻媒资超过360万个,来自成都传媒集团旗下的成都日报社、成都商报社、每日经济新闻、红星新闻网、成都国际传媒、时代出版社、《先锋》杂志社等单位的超过360万媒资昨天正式启用。

“如今,当传统的渠道优势不在明显,主流媒体的优势重点体现在内容挖掘。成都传媒集团智能媒体资源数据库把自身所有的媒体资源入库,为全社会提供内容服务。这既使得自身媒资的价值最大化,实现内容数字化、数字产业化,也是传统媒体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为自身经营发展找到的新出口。”黄楚新说。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