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甘棠

提起皇帝,我们会以现在的方式总结他们的一生,然后“亲切”的给他们取上一个极具特色的外号。

对于秦始皇,我们称呼他为英俊迷人的老祖宗。对于李世民,我们称呼他为天策上将的二凤。对于赵光义,我们称呼他为高粱河车神。对于乾隆,我们称呼他为盖章达人。

在南宋有一个皇帝宋光宗赵惇,历史给予他的称呼,最为显著的标签就是不孝,而以现在的标准和眼光,或许父子之间,谈不上孝与不孝,只是缺少沟通。

北宋被大金攻破,太上皇宋徽宗和皇帝宋钦宗,父子两个同时被俘虏,赵构这个儿子和弟弟迁都南京应天府,建立南宋。

赵构因为没有子嗣,所以只能在宗室中选择一个皇亲作为继承者,其中通过赵构考验的赵昚,顺利登基称帝。

赵昚继位后,因为长子早逝,所以选择了第三子赵惇作为继承人,赵昚没有选择老二的原因是因为觉得老三像自己。

在这个时候,父子两个关系还很融洽。

在赵惇成为太子的17年间,赵惇兢兢业业的得到了赵昚的认可,所以提前退位,做了太上皇,让赵惇提前登基。

赵惇继位后,在一年间就减免了十次赋税,和已经退休的官员们讨论政治,广开言路寻求治国良策,势必要求政治清明,设立谏官纠察百官,匡扶皇帝过失。甚至亲自查阅刑事卷宗,选拔人才。

这是赵惇在位五年间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即使在病榻缠绵之时,即使是在重重阻碍之下。

这样的一个皇帝,就算他不是一个明君,起码不会是一个昏君,可是怎么就被迫下台了呢?怎么就被历史记载不孝呢?

因为赵惇继位后,在人事任免上和亲爹太上皇有了分歧,赵昚不当皇帝,可是还想再幕后掌控朝政。这就导致赵惇这个新皇,面对的臣子还是以父亲为主。

赵惇这个皇帝,有的只是一个称呼,手里没有实权。

如果赵惇战战兢兢的像当太子一样的当皇帝,等到父亲去世在改革,或许不至于父子成仇。

朝政的事情已经足够操心,后宫之中也不消停。

赵惇的皇后是父亲钦定的李凤娘,所以赵惇是没有权利废后的。

可是李凤娘因为嫉妒宠妃黄贵妃,所以杀了黄贵妃,为了保住皇后的名声,赵惇只能对外宣称是暴毙。而李凤娘仗着赵惇不敢废后,坏事做了个遍,而赵惇只能给她收尾承担。

此时的赵惇准备祭祀天地,想要靠着迷信给自己力量,可是在祭祀天地的那一天,因为风雨交加,导致祭祀失败。

父亲的控制欲,妻子的躁郁症,天地的不认可,让赵惇觉得心灰意冷。毕竟相信天人感应的古人,这样的打击就是一生的否定。

此后的赵惇开始远离朝政,并且将自己人生的打击归咎于父母,导致父子关系变差。

在赵惇看来,父亲喜欢哥哥的儿子,所以以后自己的儿子当不成皇帝。妻子李凤娘讽刺婆母出身微贱,赵昚看在儿子的面子上容忍,而赵惇看在父亲的面子上容忍。后面李凤娘想让自己的儿子做太子,被赵昚这个太上皇一票否决。

这些事情放在一起,让赵惇觉得自己做的一切,都是为了大侄子铺路。

所以赵惇不肯和父母相见,身为父亲的赵昚开始退步,开始逐渐放权。

可是父子两个都想要全部的权利,一点点放权,无非是饮鸩止渴,这也导致父子关系恶化。

等到赵昚病重,丞相求着赵惇去看望父亲,甚至一众官员以辞官威胁,只要赵惇答应。最终赵惇还是没有去看望病重的父亲,众位大臣只好求赵惇的儿子去看望爷爷。

五月赵昚病重,六月赵昚去世,身为儿子的赵惇在百官跪请中也没有参加葬礼。

七月,众位大臣跪在赵昚这个先皇灵柩前,请太皇太后吴氏宣告赵惇禅位儿子赵扩。

就这样,在百官的运作下,赵惇退位太上皇。

赵昚最喜欢的儿子就是赵惇,因为父子相像,可是他们父子之间有权利的撕扯,有亲情的占有,有妻子李凤娘的刁钻,有大臣的紧逼。

这些事情,磨灭了父子亲情。

赵惇想当皇帝,而赵昚也想在死前,再扶着赵惇走一程。

子不知父,父不知子,谁都没错,只是没长嘴。

小编提示: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敬请转发和评论。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