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阅历很深,这些习惯很明显,藏不住的

文/花舍

-

曾看过一个话题:

为什么有些人经历很多,心智却还是不够成熟呢?

答主@紫毫说:“缺少对经历的思考。”

短短八个字,无数人点赞。

很多人误把“经历”当成阅历,似乎经历越多,阅历也会随之越深。

事实上,阅历是一种对事物的认知,是自我最深的觉悟。

当一个人不懂思考,对曾经的经历没有任何独特体会,那么无论他年岁多大,经历多少,也很难是一个有阅历的人。

就像有人说,这个世界上从不是爱过就知情重,也不是醉过方知酒浓,而是伤过才知情重,品过才知酒浓。

经历和阅历,完全不同,这才能造就出不同的人生。

观察那些阅历很深的人不难发现,到了最后,只有他们才会有这些习惯。

一个人,阅历很深,这些习惯很明显,藏不住的
一个人,阅历很深,这些习惯很明显,藏不住的

评判世事,不再非黑即白

罗翔老师曾说:

“一个人成熟的重要的标志,就是在脑海中,能够存在两种看似对立的观点。而一个人不成熟的标志,脑海中总是非此即彼,非黑即白的。”

这个世界上,任何黑、白的观点,都是最容易鼓动人心的。

但很多时候我们需要的,也许不是明明白白的错,或者是清清楚楚的对,而是两者能够巧妙地共存。

就像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教授直播事件。

华东师范大学的戴教授,前前后后出版过十几本书,文学领域有他的一席之地,可因为在网上讲课,被很多人指责“不务正业”,甚至很多人责备他为了挣钱,放弃了文人风骨。

前期,戴教授从来都没有解释过,可到了后期,骂声越来越多,他对着镜头,强忍着泪水说:“我连老婆都快没了,要风骨干什么”。

原来,戴教授老婆之前查出了癌症,为了给老婆看病,他才不得不走向直播这条路。

一个人,阅历很深,这些习惯很明显,藏不住的

即便如此,戴教授也从未忘记过自己应该传道受业解惑,他的视频是为了挣钱,更是为了传递知识。

人们好像总是这样,喜欢盯着一个人的缺点不放,或者盲目放大一些人的优点。

可真正阅历很深的人明白,这个世界上本就没有非黑即白的事,只有能够站在黑与白的中间地带,才能看清事情的真相。

怕的,是被他人的一言两语蒙蔽双眼,从而轻易成为别人的棋子,失去了自己的思想和判断能力。

一个人,阅历很深,这些习惯很明显,藏不住的

对于苦痛,不再寻求安慰

鲁迅的笔下,有一个人物叫祥林嫂。

她是一个值得同情的人,但她却失去了所有人的同情,将自己本身破败的生活,慢慢变得更加凄惨。

而她的“惨”,来源于对生活缺少体悟。

故事刚开始,本身就守寡的祥林嫂,被卖给一个男人,还生了一个儿子,原本生活能够维持,偏偏男人生了病,儿子不幸落入狼口。

一个人,阅历很深,这些习惯很明显,藏不住的

此后,祥林嫂逢人便说自己的曾经,倾诉命运的不公,她提起自己的丈夫,提起自己被狼叼走的孩子,提起自己的伤痛。

她一次次把自己的伤口扒开让别人看,换来的是最初的同情,和他人最后的不耐。

哪怕已经被人厌烦,祥林嫂却从未想过是自己的问题,她还是一次次向人展示自己的伤口,倾诉自己的难过。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厌烦她,看似是人心不古,人和人之间缺少温暖,实际上,祥林嫂本就不该把治愈自己的机会交给旁人。

三毛写过这样一段话:

“心之如何,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子可渡。

人,除了自渡,他人爱莫能助。”

阅历深的人,一定因为有所经历,真正经历过,真正体悟过其中的苦痛,明白倾诉的无用,这才学会了自我消化。

尤其是那些经历太多的人,懂得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便失去了寻求安慰的想法。

一个人,阅历很深,这些习惯很明显,藏不住的
一个人,阅历很深,这些习惯很明显,藏不住的

很喜欢微博上的一句话:“成熟,就是不断寻找自我的过程。”

人这一生,刚出生就是一张白纸。

这张纸上应该画什么,之后这张纸应该用来干什么,又要给多少人看,本身就是自己所决定的。

只要自己选好了方向,无论经历什么,都会成为自己日后的铺垫。

等到晚年,拿出这张纸,这便是自己的一生,不需要同外人道也,只需要自己内心清醒,把自己活明白,就是最大的成功。

正如那些真正阅历的深的人,都在埋头前进,沉淀自己。

只有心智仍旧不成熟的人,才总是活在他人眼中,苦痛想被知晓,观点想被放大,究其根本,是心不稳。

余生,愿我们都能稳定内心,蛰伏前行。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