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贡生?

明、清两朝由府、州、县学推荐到京师国子监学习的人叫贡生。 ​

1、贡生是古代地方向国子监推荐的本地最优秀的秀才,相当于现在的清华北大的学生。
​​2、科举时代,挑选府、州、县生员(秀才)中成绩或资格优异者,升入京师的国子监读书,称为贡生。意谓以人才贡献给皇帝。
​明代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
​清代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清代贡生,别称“明经”。
​​明清时,各府、州、县儒学中取得入京师国子监读书资格的生员(秀才),称贡生。
​明清贡生名目不同,明朝有岁贡、选贡、恩贡和纳贡。
​清朝有恩贡、拔贡、副贡、岁贡、优贡和例贡。
​除纳贡和例贡属于纳粟、纳马和捐资取得入监资格外,其他贡生均经考选而获得入监资格。

谱书武庠生是什么意思?
​武将官名,也为武术学校的学生。
武庠生是武科举选拔,作为将军的未来人选。郡武庠生是郡内作为将军的未来人选。古代学校称庠,故学生称庠生,为明清科举制度中府、州、县学生员的别称。庠生也就是秀才之意.庠序即学校,明清时期叫州县学为邑庠,所以秀才也叫邑庠生,或叫茂才,秀才向官署呈文时,自称庠生,生员等。

清朝的大夫是什么官职?
清朝的大夫是文官特有的官衔,从五品开始就有大夫,最高为一品大夫。一品,光禄大夫荣禄大夫;二品,资政大夫,通奉大夫;三品,通议大夫,中议大夫;四品,宪大夫,朝议大夫;五品,奉正大夫奉直大夫。
清朝高级文职官阶称大夫,武职则称将军。

族谱中“讳、名、字、号、谥”的含义

我们在族谱记载中经常会看到“讳、名、字、号、谥”等,现作一简单介绍:

​1、“讳”
即是本名
古代书写祖先名字,不直接称呼祖先名字,故曰“讳”;
​2、
“名”,与现代人的“名字”相同,自称时用名,表示谦虚;
​3、
“字”,也叫表字,是人的别名,称呼人用字,表示尊敬;古代人在祭祀神灵和先祖的时候,为了表示恭敬,不敢直接称呼先祖的名,这样就产生了字。因此,“字”实际上是表示尊敬的人名

​4、
“号”,别号,名、字以外的称谓,大多与个人的居住环境、嗜好、性情特点、特长等相关,如“醉翁”、“白云”、“抱固老人”。

另外,古代帝王、贵族、大臣等死后将葬,按其生前事迹给予寓意褒贬的谥号,帝王的谥号,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
明清时期,编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这一现象反映出宋明时期以周敦颐为代表的理学用天理强化人伦关系,为后来(包含明清时期)的家族维系血缘关系、强化宗族理念提供了思想理论基础。

谱书中“嗣子”“继子”、“祧子”、“养子”这样的字样,这都表示什么意思呢?

​旧时,讲究“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每个家庭都必须有儿子顶门立户。然而,有些家庭,由于各种原因,总是沒有自己的儿子,于是就出现了“嗣子”、“继子”、“养子”、“祧子”四种社会现象,被记在《家谱》之中。

​所谓“嗣子”,就是自己没有儿子,从自己亲兄弟的儿子中选一个当自己的儿子;
​继子,就是从同族中沒有出“五服”的兄弟的儿子中选一个当自己的儿子;
​祧子,就是从自己亲兄弟的儿子中选一个,既当亲兄弟的儿子,又当自己的儿子;
​养子,抱养一个除亲兄弟、“五服”内兄弟以外的人的儿子当自己的儿子。
​旧时的“嗣子”、“继子”、“祧子”、“养子”关系,都是由成人之间协商产生,一般都立有文书,受法律保护。

注:现代汉语中嗣子是家里老婆生的儿子;继子是夫妻双方是二婚其中妻子一方带来的儿子;祧子是哥几个就一个男孩子,每个人给这男孩娶个媳妇生孩子归各房,这男孩就是祧子;养子是夫妻不能生育抱养的孩子,本家抱养叫过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