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长江商报

自2023年10月底那场精心策划的高调的媒体开放日之后,曾经花月春风的牧原股份(002714.SZ)似乎步入了一个泾渭分明的分水岭,或许这才是船到中流,隆冬时节的考验才刚刚开始。

“猪茅”牧原股份神话不再。“猪周期”下行带来的持续亏损,债务激增、市值大幅蒸发,河南首富秦英林不得不敛声静气苦熬猪周期。

1月10日,牧原股份发布公告,2023年度,公司新增借款187.03 亿元,期末债务总额约为780亿元。

2023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营业收入约为830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以下简称“净利润”)为亏损逾18亿元。

曾有私募人士感叹,等不来的猪周期,熬不住的投资者。时下,原本是需求旺季,但猪肉市场价格依旧低迷。

二级市场上,牧原股份的股价也陷入低谷。今年1月12日,公司收盘价37.71元/股,市值约为2061亿元,较2021年的巅峰蒸发了2900亿元。2023年前三个季度,陆股通连续三季度减持。

核心员工、高管增持,向市场释放信心。发力新能源降本,推共创制降本,牧原股份的实际控制人秦英林千方百计降本,苦熬猪周期。

本轮猪周期低谷还要熬多久?尽管一再强调现金流安全,但秦英林及牧原股份能否顺利穿越周期,市场仍然高度关注。

1月14日晚9时许,牧原股份首次公开就负债和流动性问题独家回应长江商报记者称:公司负债管理遵循“宽备窄用”理念,新增借款是为满足业务需要。公司当前现金流安全稳定,各项业务经营情况正常。

视觉中国

多渠道举债致债务规模年增187亿

牧原股份的债务规模大幅增加。

根据最新公告,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未经审计),牧原股份借款余额为 779.98 亿元,较2022年底的借款余额592.95亿元增加187.03 亿元,新增借款金额占2022年底净资产880.70亿元的21.24%。

从新增借款的分类看,银行借款是高速新增借款的主要途径。

公告显示,2023年,牧原股份向银行累计借款164.13亿元,占2022年末净资产的18.64%。公司委托贷款、融资租赁借款、小额贷款等共计13.54亿元,占比1.54%。此外,公司还有其他借款9.04亿元,以及企业债券、公司债券、金融债券、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等0.32亿元。

一年新增借款187.03亿元,占2022年底借款余额的31.54%,增速明显加快。2022年底,新增借款约70亿元。

牧原股份表示,新增借款用于满足公司业务发展需要,公司经营状况稳健、各项业务经营情况正常。上述新增借款对公司偿债能力无重大不利影响。

那么公司目前现金流是否稳定?牧原股份在投资者互动平台称,与2023年9月30日相比,2023年四季度新增借款数不到20亿元。公司当前现金流安全稳定,各项业务经营情况正常。公司采取稳健的资金管理措施,从经营活动、投资活动、融资活动等方面,结合生猪价格、原粮价格等市场因素,规划资金收支,保证高质量稳定发展。

2023年9月底,牧原股份短期借款为453.34亿元,同比增加52.39%,长期借款为119.98亿元,同比增加8.76%。此外,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应付债券分别为78.79亿元、91.39亿元。短期债务合计为532.13亿元,是当期货币资金157.63亿元的3.38倍。

2023年前三季度,牧原股份的财务费用为22.50亿元,同比增加1.20亿元。

财务压力之下,牧原股份曾频频筹资。

2022年12月底,公司公告,拟在瑞士证券交易所发行GDR,此次发行GDR所代表的新增基础证券A股股票不超过2.5亿股,不超过公司本次发行完成后普通股总股本的4.37%。但在2023年10月,公司宣告

2023年12月5日,牧原股份连发30份公告,披露一系列融资计划,包括发行不超过50亿元的超短期融资券、不超过30亿元的中期票据,向银行等金融机构申请1300亿元授信额度,通过开展融资租赁业务向金融机构申请不超过30亿元的融资贷款等。

在今年1月10日披露的投资者关系活动记录表中,牧原股份方面表示,公司与银行等金融机构保持稳定、良好的合作关系,授信储备充足,农行、建行、中行等头部银行均将公司作为总行战略客户,目前头部银行授信占比超过70%,未用授信额度超过300亿元,去年新增银行贷款成本基本在4%以下。

业绩由盈转亏股价持续下跌

牧原股份一再强调现金流安全,公司真的没有风险吗?

近几年,牧原股份扩张较为激进。

2018年底,牧原股份资产总额为298.42亿元,2019年底至2022年底,分别为528.87亿元、1226.27亿元、1772.66亿元、1929.48亿元。2022年底的资产总额较2018年底增加了1631.06亿元。

资产总额四年增加1631.06亿元,增长幅度约5.47倍。

激进扩张,牧原股份也饱尝了猪周期的红利。

2019年下半年,猪肉价格大涨,牧原股份当年盈利61.14亿元,同比增长1075.37亿元。2020年,猪肉价格继续攀升,公司当年大赚274.51亿元,同比增长348.97%。这一年,牧原股份因此跃升为“猪王”。这其中,非洲猪瘟叠加疫情,公司自繁自养模式优势彰显。

2021年、2022年,公司的净利润分别为69.04亿元、132.66亿元,同比变动幅度为-74.85%、92.16%。

2021年,国内养猪行业几乎“全军覆没”,牧原股份表现强势,成为为数不多的盈利者,公司因此被市场称之为“猪茅”。

到2023年,牧原股份也未能顶住猪周期压力。前三季度,公司实现的营业收入为829.69亿元,同比增长2.72%,净利润为-18.42亿元,同比下降221.82%,同比盈转亏。

牧原股份方面回应长江商报记者称,目前,中国养猪行业发展进入微利期,行业内创新者的利润会超过平均利润。公司从技术元点发力,全方位创新,以实现成本进一步下降。

在行业分析人士看来,这是一个漫长的猪周期,周期何时能反转,目前还不好判断。一方面是行业历经前期大扩张后,产能出现过剩。另一方面,消费需求不足,在时下的消费旺季,猪肉价格依旧处于低位。

目前,行业内企业,养猪成本基本接近。2023年12月,牧原股份的生猪养殖完全成本为15.3 元/公斤,2023年11月,新希望的生猪养殖成本为15.6元/公斤,温氏股份在2023年10月肉猪养殖综合成本为15.6元/公斤。

为了穿越周期,秦英林在努力降本。

2022年10月,牧原股份出资4500万元对龙原科技进行增资,获得其45%的股份。2个月后,牧原股份成立河南牧原新能源产业发展有限公司,注册资本1亿元。2023年8月,牧原股份又先后成立正阳县牧原新能源有限公司和上蔡县牧原新能源有限公司。这些公司均围绕新能源展业,以降低成本。

前不久,网上盛传牧原股份采取共创制,公司养殖模式变为公司+农户模式,其中的农户主要是公司员工。市场质疑,公司将公司压力转移给员工。

对此,牧原股份最新回应称,“共创制”是在已有激励机制上的一种延续和改进,未改变原有养殖模式、资产权属和员工劳动关系,目的是向内部挖掘潜能,引导有能力的员工竞聘接猪,充分执行新技术,把猪养得更好,成本更低、批次利润更高。

真相究竟是什么?传言有员工称,活儿更多了,工资还是那么多。

二级市场上,2021年2月22日,牧原股份股价最高达131元/股,今年1月12日,收盘价37.71元/股,前复权后,区间跌幅为58.80%。

目前,牧原股份的市值为2061亿元,较2021年巅峰时刻的4957亿元蒸发了约2896亿元。

牧原股份的高管积极增持。2023年10月19日,公司公告,实控人秦英林、钱瑛之子秦牧原拟以自有或自筹资金增持股份,增持金额不低于5亿元、不超过10亿元。10月24日公告显示,部分董监高、核心人员等拟10亿元至12亿元增持公司股份,借此释放信心。

从股价走势来看,实际效果并不明显。

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一、二、三季度,陆股通分别减持了牧原股份363万股、177.47万股、2337.12万股股份。

距离这轮猪周期反转之日还要多久?牧原股份还熬得住吗?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