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腊月,北京的建设者们依然没有放慢脚步。27日上午,北京城四面八方同时吹响“开工号”,160项重大工程集中开工。

这些工程投资体量大、示范效应明显、区域带动性强,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城市更新行动落地、惠民生暖民心实事、灾后恢复重建和防洪能力提升,总投资超过2400亿元,将有力助推一季度经济“开门红”。

提前布局未来:

26个产业项目积蓄新动能

南二环与三环之间,丽泽金融商务区每日见新。数十座高楼大厦当中,南区的最后一块经营性用地也围挡起来开挖基坑。

“南区已经建成22座高端楼宇,最早投入运营的也不过三四年,但这些楼宇入驻率已经超过了82%。”金融产业的澎湃活力让丽泽金融商务区提速建设,南区最后一块地正崛起丽泽数字金融科技示范园。丽泽金融商务区控股集团董事长李声拿出一份规划图介绍,示范园建筑规模约49.7万平方米,由地下4层和地上9栋单体建筑组成。

与其他区域的商务楼宇不同,示范园除了有写字楼、商业综合体,还将建设两栋人才公寓,助力实现“职住平衡”,打造“24小时国际商务生活时区”。李声透露,示范园预计2027年竣工,建成后将吸引国家数字金融技术检测中心等数字金融机构入园发展,聚焦数字人民币、数字监管、数字资产等重点领域,突破隐私技术等具有引领性的数字金融关键技术,加速推动数字金融产业“聚环成链”“聚链成群”“聚群成势”。

“一季度是全年经济的风向标,良好开局有利于改善社会预期、提振市场信心、巩固经济回升向好势头。”市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说,重大项目开工落地将有力支撑全年投资,建成后将有效补短板、扬优势、优布局、强功能,既利当前、又利长远。

160项重大工程中,像丽泽数字金融科技示范园这种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有26项,总投资380亿元,将为北京产业发展积蓄新动能。比如,服贸会已经是首钢园蝶变后的“金名片”,如今启动了场馆4.0版的改造提升,规模超过5万平方米,将新建展览馆,迁移原来的1号、2号、3号馆,并对四高炉进行改造。

基础设施变“现”:

“最强大脑”让大模型更聪明

现代化的产业需要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同时开工的中关村人工智能创新园里,为AI企业们量身打造的科研用房与翠湖公共算力平台仅一街之隔,即将变成又一块中关村创新热土。

“人工智能企业需要算力,而街对面的算力中心恰恰可以提供支撑,助力越来越多‘大模型’在北京诞生。”中关村人工智能创新园项目负责人介绍,园区恰好位于北清路前沿科创发展走廊,预计2025年6月竣工,建成后将整合沿线创新功能与科创资源,打造以人工智能为核心的新一代信息产业集聚区。

首批集中开工的160个项目中,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领域的就有52个,接近三分之一,总投资达到316亿元。在石景山区吴家村路上,石景山智能算力中心也纳入其中,未来将成为人工智能和大模型企业的“最强大脑”,提供“超级算力”;备受关注的轨道交通也正变得越来越现代化,作为中国第一条地铁线,1号线启动建设支线,未来通过更智慧的建设和运营模式,衔接11号线、14号线等线路,也将带动京西地区发展。

惠民生暖民心:

民生项目总投资占一半以上

有脑梗风险的老年人佩戴手表便能监测24小时的血压,当发现波峰达到一定数值,便会紧急提示有潜在风险,远端看到数据的医生也可以提早一步干预。这个由京东方公司与天坛医院合作开发的脑卒中二级防治科技专项,将在房山区一座与众不同的智慧医院——北京京东方医院中落地。

“与其它三级医院不同,这座医院要破解医院排队、医疗资源不足等让患者痛苦的难题。”医院建设方京东方集团高级副总裁张伟举例,门诊楼里会把采血等常规检查、药品配送等集中在一个区域,同时采取提前就诊预约等方式,避免患者在医院跑来跑去。另一个特色是医工融合技术创新,将推进手术机器人等应用创新,同时以穿戴装备等物联网技术采集信息,通过互联网、医疗云平台、智慧终端把医院、医生、家庭等连在一起,让小病在家治、慢病在社区治、大病在医院治。

规划显示,北京京东方医院总建筑面积约32.6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500张,其中一期规划床位1000张、预计2026年12月竣工。

此次开工的38个民生改善项目聚焦惠民生暖民心实事,除了北京京东方医院一期,还包括保障性住房(打捆)、清华附小清河分校等,总投资1599亿元、占一半以上。此外,首批项目还聚焦城市更新行动落地,开工钟鼓楼周边院落申请式退租等24个城市更新项目,总投资150亿元;聚焦灾后恢复重建和防洪能力提升,开工房山区养老服务机构水毁修复、门头沟区乡村公路建设等20个灾后恢复重建项目,总投资33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这160个重大项目中,包括温榆河生态治理工程、故宫北院周边配套道路、高级别自动驾驶示范区3.0扩区建设项目等30项市级重点工程,潞城集体土地租赁住房一期、奥北森林公园三期等130项区级重点工程。

责任编辑:石秀珍 SF18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