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时报记者付乐 冉学东 北京报道

“在我行可以申请一笔50万元储备款,3年内随借随还。”日前,记者收到某大行短信。

近日,银行消费贷不仅利率卷至“白菜价”,还推出了100万元、200万元的高额消费贷产品,主要面向有房贷客户、新市民、高级人才等客群。

2月4日,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对《华夏时报》记者表示,对于商业银行而言,加大个人消费贷款投放符合政策导向,同时银行应强化风险意识,加强对信贷客户贷前、贷中和贷后的全流程管理,在支持扩大消费的前提下,更加注重产品、业务风险控制,加强对大额消费贷款用途和资金流向的管控。

多机构额度高达百万元

此前,银行的消费贷产品通常将额度控制在30万元以内,而今年部分银行贷款额度调整到100万元至200万元左右。

日前,中国银行青岛分行创新推出“人才消费贷”,属无抵押无担保纯信用贷款,高层次人才可享受最高200万元额度授信,贷款期限最长可达三年,当前贷款年化利率3.5%。

1月10日,农业银行广州分行公众号推文称,打造“新市民个人信贷服务专区”,消费贷额度最高100万元,贷款期限最长5年,贷款利率年化最低至3.45%(单利)。

惠州农商行公众号显示,推出的“卓越贷”“薪易贷”“惠民消费贷”产品最高贷款额度均可达100万元,最长授信时间达10年。

深圳农商行App显示,“消费e贷”,最高额度100万元,最低年利率3.6%,需要申请人在深圳工作,24岁至55岁,信用记录良好等条件。另有“职享贷”最高额度同样为100万元,对申请人职业以及社保条件有一定要求,需在现单位连续缴纳一年及以上深圳社保。

其实,高额度消费贷款在此前就有,不过多为抵押类,纯信用的并不多见。例如之前湖北银行业推出大额中长期消费贷款“新市民消费贷”,最高额度是200万元,需要住宅、别墅、写字楼、loft作为担保。中国邮储银行在某地推出的“常享贷”,额度高达500万元。

当下,货币政策较为宽松。2023年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2.75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25.74万亿元,相差2.99万亿元。2022年同样如此,全年人民币贷款增加21.31万亿元,人民币存款增加26.26万亿元,差了4.95万亿元。

那么,当前是否存在货币资金在银行间空转的情况?

1月25日,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新闻发言人、统计与风险监测司负责人刘志清,在国新办“金融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上表示,银行机构连续多年加大不良资产处置清收力度。2017年以来,累计处置银行不良资产达18万亿元,盘活了大量被低效占用的金融资源,将资金投向更有效益、更具前景、更需支持的领域。从资金投向看,绝大部分信贷资金用于实体经济,积极满足企业、居民等市场主体的融资需求,有力支持了经济恢复向好,提振有效需求。

并非人人能申请

记者致电部分银行获悉,目前大额消费贷主要针对部分白名单客户,也有对政府机关、事业单位、上市公司、国企等优质单位员工,以及对具备该行房贷或代发工资客户开放。

2024年2月2日,《个人贷款管理办法》发布,明确用于个人消费的贷款期限不得超过五年;用于生产经营的贷款期限一般不超过五年,对于贷款用途对应的经营现金流回收周期较长的,可适当延长贷款期限,最长不超过十年,7月1日起施行。

在额度方面,此前有地方监管曾要求过,个别金额较大的消费贷款与日常消费属性不匹配,原则上不发放金额超过100万元的个人消费贷。

一般来说,银行审批的消费贷额度在20万元至30万元左右。

记者在调查过程中发现,大额消费贷并非一次性发放。有银行客服表示,百万消费贷不是一次性发放,而是分次发放,有的可全部支取,也可部分支取。

当下,虽有不少银行发放大额消费贷,但实际能获得高额度的用户并不多,银行普遍设置了高门槛。例如部分银行百万纯信用个人消费贷,事实上是“人才贷”,面向全国区域,县级以上人才计划的高层次人才,优质企业的高层次人才,优质高校毕业生或者教职工。

“金融机构、互联网平台应采取措施,有效防范过度下沉、过度授信带来的不该贷、过度贷等问题,进一步降低‘共债风险’的发生概率。”董希淼说,居民个人也应将自己债务水平保持在合理限度之内,一般而言,每月还贷支出不应超过家庭收入的一半。特别是年轻客户,不可通过“以卡养卡”“以贷还贷”等方式盲目借贷。

此外,还要警惕消费贷流入违规领域。无论对金融机构还是互联网平台而言,信贷资金流向、用途的监控都是“老大难”。应将虚构贷款用途、挪用信贷资金的行为纳入征信系统,提高借款人违规成本,从源头上遏制个人消费信贷资金违规流入楼市、股市等

董希淼建议,对金额20万元以下的个人消费贷款或个人经营性贷款,只做负面清单的约束,对贷款用途和流向不作具体规定,借款人无需事前或事后提供用途证明等材料,进一步激发居民有效融资需求。

责任编辑:孟俊莲 主编:张志伟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