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跳跳

华夏银行近期成了资本市场较为关注的银行之一,主要是短时间内多位高管发生变动,特别是行长、监事长一类的“首脑级”高管;再一个是在业内较早发布了2023年的业绩预告,其盈利预增的消息也比较吸睛。

对于作者来讲,华夏银行接下来更为引人注目的关注点可能还在于其董事长、行长、监事长“三首脑”的悬念。

原任行长、监事长离职,但官方并未披露后续聘任人选,而由现任董事长李民吉代为履行行长职责,而李民吉的董事长任期在今年7月即将满7年,从而面临银行关键岗位人员“7年轮岗期限”的监管红线。

1

多高管短时间变动

董事长李民吉面临“7年轮岗”监管红线

日前,华夏银行公告称,该行董事会审议通过了聘任韩建红、唐一鸣任职该行副行长,目前二人的任职资格尚待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核准。

早前的2月20日,华夏银行发布了该行监事会主席辞职的公告。

如果加上今年1月16日,关文杰辞去华夏银行行长一职,短短不到两个月时间,华夏银行的高管变动让人看得眼花缭乱。

值得注意的是,关文杰在华夏银行行长之位上仅坐了不到1年。时间上,2022年11月关文杰被官宣聘任为华夏银行行长,2023年4月21日,其任职资格获监管批准,截至今年1月满打满算才9个月。

从作者的观察来看,华夏银行的高管调整或许还将持续。

除了原任华夏银行监事长王明兰离职后产生的监事长空缺,以及原任行长关文杰调任后产生的行长空缺之外,如按照监管部门的规定要求的话,华夏银行董事长一职或也将面临变动。

因为华夏银行李民吉的董事长的任期自2017年4月14日起,在今年4月份即将满7年,或将触发“7年轮岗期限”的监管要求(根据原银保监会2019年发布《关于银行保险机构员工履职回避工作的指导意见》,该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对银行的关键人员和重要岗位员工严格实行轮岗要求,其中轮岗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7年)。

因此,无论是从上市公司公司治理的角度,还是满足金融监管要求的目标出发,华夏银行的高管调整可能仍将持续。

也就是说,华夏银行极有可能在短时间内面临“董监高”三大首脑的集体变动。

2

业绩预喜难掩疲态

公允价值变动占净利润近三成

2月22日晚间,华夏银行发布了2023年的业绩快报。

报告显示,华夏银行2023年除了营收略微下降0.64%达932亿元之外,其他的业绩数据均表现出色。比如实现利润总额354.39亿元,较上年增长5.53%;实现归母净利润263.63亿元,较上年增长5.30%;

资产总额42547.66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09%;贷款总额23095.83亿元,较上年末增长1.61%。负债总额39330.04亿元,较上年末增长9.96%;存款总额21299.45亿元,较上年末增长3.20%。此外,华夏银行的不良贷款率1.67%,较上年末下降0.08个百分点;拨备覆盖率160.06%,较上年末提高0.18个百分点。

在银行业业绩下行、息差收窄的行业大趋势下,华夏银行的表现在已公布业绩快报的银行中实属亮眼

不过在作者看来,这一业绩表现或许存在“调节”的可能,特别是在净利润方面,很大一部分有可能是并不产生现金流的“纸面财富”。之所以这么说,从华夏银行2023年的三季报数据来看,已经可见一斑。

2023年三季报显示,华夏银行2023年1-9月营收同比下滑2.54%至711.09亿元,其中占了营收超7成的利息净收入下滑9.16%至512.31亿元;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是53.53亿元,更是大幅下滑36.9%。

可以说,华夏银行的主营业务收入其实是出现较大幅度下滑的。

但是同期华夏银行的投资收益、公允价值变动、其他业务收入却出现了罕见的高速增长,比如投资收益增长42.2%至63.35亿元,公允价值变动更是大增86.82%至52.18亿元。

如此异动的收益表现,华夏银行并未在三季报中做出详细解释。

特别是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作者想不明白华夏银行是持有的哪类资产产生了如此之多的公允价值收益?要知道2023年无论是作为不动产的房地产市场,还是金融资产的市场表现,常规上来看是很惨淡的。

而去年前三季度华夏银行的公允价值收益占到了同期归母净利润179亿元的29%,这一比例实在过高,这也意味着华夏银行去年前三季度近三分之一的归母净利润只是无法产生现金的“纸面财富”。

可资比较的是,去年前三季度,平安银行的公允价值收益仅为5.65亿元,同比大幅下滑82.4%,理由是“交易性金融工具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减少”;中信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33.3亿元,同比减少了14亿元;兴业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28.9亿元,同比减少了约6.7亿元等等。

多家业内优秀的股份行公允价值变动都出现了较大幅度下滑的情况下,华夏银行的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不仅逆市大涨,还占到了同期归母净利润的近3成,实在难以理解。

3

国资大股东参与定增,5年浮亏超70亿元

今年1月份,多家上市公司迎来限售股的解禁,其中华夏银行是本次限售股解禁规模最大的公司。

根据公告,华夏银行1月8日有25.65亿股定增限售股上市流通,占总股本比例的16.11%,约合解禁市值151.31亿元

公开信息显示,此次解禁股份是华夏银行2019年1月定增发行的股份,当时定增对象共三位,分别是首钢集团有限公司、国网英大国际控股集团有限公司、北京市基础设施投资有限公司,也是华夏银行的第一、第二和第四大股东,锁定期五年,而且上述三家均为华夏银行的国资大股东。

只是相比于当时的定增发行价格11.40元/股,到今年1月份解禁时仅剩下5.9元/股,也就是说三家国资大股东持股5年不仅没赚,还赔得血亏!单纯从股价的跌幅来看,5年时间,国资定增5年的收益为亏损48%。

即便是考虑这5年来的分红等收益,据界面新闻的数据显示,上述三家国资股东的收益率也是亏损了33.83%,账面的浮亏超过了70亿元。

这一波,华夏银行直接把国资股东给亏麻了。

当年参与定增的几家国资大股东,又如何向国资委交代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