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方+消息,要一睹苹果电动汽车的“芳容”,不用等到2026年或者2028年了。

苹果公司在内部宣布将停止电动汽车项目,这一消息瞬间震惊科技圈和汽车圈,李想、何小鹏、雷军以及马斯克等车圈“大佬”纷纷发声。

自2014年造车计划被曝光以来,苹果经历了行业与果粉的期待、担忧甚至唏嘘,可谓一路波折。如今,苹果放弃其历史上最具雄心的项目之一,虽在意料之外,但也不难理解。

苹果自动驾驶测试车。图源 视觉中国 

苹果汽车,曾代表着一种创新产品颠覆行业乃至颠覆生活的宏图壮志。在跨界造车的玩家依然前赴后继的当下,这种战略放弃是对是错,或许只能等待时间来回答。

百亿美元一场空

苹果造车,已有10年;宣布取消,只用了12分钟。

据外媒报道,美国时间周二上午,苹果高管与泰坦团队举行了一次简短会议,通告了苹果高层最后决定:项目关停,造车终止,部分员工将被转入人工智能部门。

苹果造车,原本是一场“造梦”。

2008年开始,苹果就有了造车野心,那一年乔布斯曾打算研发自主汽车品牌“iCar”。不过由于iPhone取得的巨大成功,让造车的计划搁置。

苹果内部的电动汽车项目“泰坦计划”始于2014年,项目一度有约5000人参与。当时苹果信心满满,要造出号称真正意义上的自动驾驶汽车,达到L5的自动驾驶水平。

2022年间,苹果汽车的概念车雏形流传出“冰山一角”:四个面对面的座位,没有方向盘或刹车踏板。

毫无疑问,苹果要造的是面目一新的智能汽车,但面对“颠覆式创新”的目标,苹果似乎还没有足够内核的技术支撑。

与此同时,本身战略的摇摆性是最大问题。号称每年投资10亿美元的“泰坦计划”,只是苹果的一个小小分支——公司每年研发投入超200亿美元,这一战略上的冷淡与领导层的频繁变化,意味着造车决心的存疑与突破方向的不定。

电动化赛道造车,既需要闭门研究,也需要趁热打铁,耐心与野心缺一不可,这一点在特斯拉与中国众多新势力身上十分明显:2003年特斯拉成立,5年后量产了第一辆纯电车;比苹果“泰坦计划”起步晚的蔚来、小鹏、理想,现已具备相当的体量。

而苹果的发布计划却一延再延,前段时间的报道显示,原本计划最早在2026年正式推出电动汽车,延迟到最早2028年正式推出。

其实,汽车并非苹果第一次放弃项目。2015年前后,苹果还放弃过电视机生产计划,只不过这次放弃造车的代价过于瞩目——持续10年,烧掉百亿美元。

是情理之中?更是明智之举?

国内外车圈,一直将苹果视为他们在汽车市场最强大的对手和威胁之一。面对这一潜在对手“退赛”,不少“大佬”给出了正面评价,并流露出了松弛感。

特斯拉CEO马斯克在个人社交账号转发了该消息,并配上“致敬”“吸烟”表情包内涵意味十足,并在其他互动中回应:死亡是汽车公司的常态。

 

第一时间,中国的新势力车企在社交平台作出回应。360集团创始人周鸿祎指出,苹果可能为了更专注于AI领域而做出了这一决策。理想汽车CEO李想认为,苹果放弃造车,选择聚焦人工智能是绝对正确的战略选择,时间点也合适。

小米创办人、董事长兼CEO雷军更为感性。“看到这个新闻,非常震惊!”雷军说,他们深知造车难度,3年前依然做了无比坚定的战略选择。

诸多行业人士看来,苹果的美梦成空,在情理之中,也是明智之举。

苹果在经过十年内部探索后,或许也清楚认识到,在汽车领域造出一辆像iPhone一样的颠覆性产品,可能性非常低了。

2024年2月2日,苹果公司首席执行官蒂姆·库克抵达美国纽约的一家苹果专卖店。图源:新华社 

况且,“泰坦计划”是以盈利为目的的项目,苹果对于造车可以押注但不想做赌徒,试错要及时止损。对汽车研发的“知难而退”,与转而all in AI的“知难而进”,恰恰是它新的战略部署。

业内认为,鉴于电动汽车市场高增长期的结束,苹果已经错过了新车上市的最佳窗口期,转向人工智能是继续跑在相对熟悉的赛道上面,而人工智能才是汽车下半场的赛点。

造车故事,中国是如何讲的?

苹果造车的十年,实际上也是我国新能源汽车迅猛发展的十年。放眼全球,中国已连续9年成为世界第一大新能源汽车产销国。

在今年的春节档电影《飞驰人生2》中,主角面临低成本改装电动车的难题,有句“精打细算”的台词:这些零部件可以选国产供应商,价格比进口商便宜,质量还相当。

这一细节折射了真实现状——汽车在新一轮电动化、智能化转型中,产业链已经成为突出的竞争优势之一。

一辆汽车牵涉上万个细小零部件供应,与曾经劳动力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不同,这次是产业转型抢抓速度的成果,汽车讲究规模效应,同样的技术规格下谁控制好成本,谁就有话语权。

有个“热知识”:中国在2023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均接近千万辆。换句话说,这里具备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产业体量,也呈现出全球最具活力的新能源汽车业态。

当地时间2024年2月26日,德国不来梅港,汽车运输船比亚迪“开拓者1号”停泊在德国不来梅港运营商BLG的汽车码头。这艘船由比亚迪租用,首次停靠德国最重要的汽车港口不来梅港,将向这里运送约3000辆比亚迪汽车。图源 视觉中国 

在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中国走过了百花齐放的新生萌芽期,开展了品牌、企业之间的生死淘汰战。无论是圈内还是圈外人,对于“造车梦碎”都已经脱敏了,跨国品牌如三菱,自主品牌如威马、高合,都验证了竞争的残酷无情。

苹果放弃造车引发的舆论,让许多人联想到了小米汽车,作为跨国性科技公司,小米和苹果有不少共同点。

一个细节,雷军这次在“非常震惊”之余重申,要“认认真真为米粉造一辆好车”。不同于苹果的创想,它的目标不是颠覆行业,产品非常“脚踏实地”。

雷军曾幽默、风趣地说过,好几个朋友给自己发消息:“雷军造车,天命所归,雷字带电,军字带车。”他表示,一定认认真真把车造好。

不过,对小米来说,要挺住造车的高昂投入,在价格战之中找到生存之道,是不小的挑战。去年底的汽车发布会上,雷军向公众传达出一个信息:小米汽车不会以低价取胜。广大网友普遍认为,其首款汽车SU7的起售价将在22万元左右。这与小米此前被贴上的“高性价比”标签形成了反差。

毕竟在总成本上涨的基础上,最近,被认为是同价格段有力竞争者的全新极氪001整体售价不增反降,加之比亚迪等新能源品牌接连降价,这给小米汽车留下一道定价难题。小米跨界能够成功,我们仍需拭目以待。

跨界故事还不断在续写,今年以来华为牵手多个自主品牌,HI模式与智选车模式探索跨界合作的新玩法新定位。

当然,或许几年后,苹果对AI领域的进驻会产生全新成果,再次杀回汽车领域也未可知。对于跨界造车,汽车行业将永远持包容态度,变革永远需要新领域、新技术,竞争永远是当下与未来的关键词。

原标题:苹果不造车了,是明智之举吗?

编辑:杨虹    责编:张松涛    审核:冯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