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印国在读书分享会上

《仿宋院本〈金陵图〉》(局部)市集

侯印国编写的部分书籍

他编写《宋朝人的日常生活》《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等书籍,用现代视角趣味解读历史细节。他追逐新闻热点挖掘南京文史“冷知识”,探寻其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在他看来,溯古论今,更能看清历史细节的流淌

本期人物:南京市百名优秀文化人才、文史作家 侯印国

本报记者 芮天舒 报道

“说起宋朝人,大家第一反应可能会是‘业余做皇帝专业搞文艺’的宋徽宗,是欧阳修、苏轼等文化名家,或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梁山好汉。大家可能不知道的是,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爱好——簪花。从这个切面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文人气与烟火气并重,鲜活又生动的宋朝……”

在老门东的一处院落里,一场火热的读书会驱散了冬日的严寒。台上的侯印国侃侃而谈,不时跟读者交流互动,分享编写新书《宋朝人的日常生活》时发掘的有趣史实。

相比九三学社社员、栖霞区政协委员、高校教师等身份,他更喜欢称自己为文史作家,“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之间隔着漫长的时空河流,我们无法亲手触摸、亲身体验,但可以通过现代视角趣味解读古代历史,找到传统文化和现代生活的连接点,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让优秀传统文化获得新的生机与活力。”

日常生活也是历史

“在很多人看来,历史总是宏大叙事、重大事件,而我研究的则是古人的生活史,比较多关注古代普通人的日常。”侯印国的这一兴趣起始于2021年,当时他正整理译注宋朝文学家孟元老的名著《东京梦华录》。

在侯印国看来,孟元老撰写这部作品,是想将记忆中北宋都城汴京的风物介绍给后人。因此他在整理译注的过程中,尝试将自己化身成一位导游,“在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我的文风很像比较轻快的导游词。”

《东京梦华录》中说,到了初春天气晴好的日子,宋朝的百姓总是要出城踏青。原文骈散结合,侯印国反复琢磨,决定用诗意的语言进行呈现——“车轮缓缓碾过春光,大地上芳草如茵。抬眼看,有姑娘在秋千上来回荡漾,笑容满面;四处望,有人在开心玩着蹴鞠,无拘无束。早春郊游时寻找最美的风景,路边的花絮时不时掉进你的酒杯。回来的路上,头上插着的绿叶鲜花,把那些蜂蝶也都吸引过来,悄悄跟着你的归骑飞舞。”

书中类似这样的生活片段还有很多,他在整理的时候常常沉浸在文字背后的世界里“难以自拔”。在他看来,当时的人们有种颇具市井气的“风雅”,对生活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而这正是现代城市生活所缺失的。

“我想用现代视角趣味解读历史细节,帮助大家重拾风雅,热爱生活。” 侯印国开始了一系列的尝试:撰写和古代生活细节相关的《风月同天:古代文化变迁中的细节》;利用藏于海外博物馆、图书馆的外销画,完成了2本关于古人日常生活和生产工艺的图谱;主编古代生活史典籍译注丛书28册;主编“过往的生活”生活史研究丛刊……

在他2023年底出版的《宋朝人的日常生活》一书中,围绕着现代人的兴趣点选取了美食、逛街、住行、节日这四大主题,以一位现代人的视角和语境,带读者穿越到大俗和大雅兼备的宋朝。

宋朝“网红外卖店”最大主顾居然是皇帝。侯印国在书中介绍,在北宋末年首都汴梁,有位宋五嫂开着一家鱼羹店,靖康之变后,她和其他很多汴梁人一样,南下逃难,最终在临安落脚,继续以售卖鱼羹为生,她把店开在西湖边上,宋高宗赵构坐船游览西湖,就点过她家外卖,由宋五嫂亲自送到船上。这段佳话让“钱塘门外宋五嫂鱼羹”成为当时杭州的餐饮名店。

共享经济在宋朝也已出现。“在汴梁,要是你平时出门办事,嫌路途太远,走起来太累,附近的街坊集市中都有租借鞍马的地方,租一次马,一般也不超过一百文钱,这种便捷的出行方式,大致类似今天的‘滴滴打车’。” 侯印国发现,除了租马,租轿出门会客、租画舫游西湖也是当时流行的生活方式。

“日常生活也是历史,文献之中别有趣味。”在史海中钩沉的侯印国越发感觉,宋朝能满足一个现代人基本的需求,养猫养狗,吃外卖,逛夜市,看演出……今天人们的生活习俗、节奏乃至价值观念,也大都是从宋朝开始定型。宋朝散发着自己独有的时代魅力,一直影响着一千多年后的今天。

追热点挖掘南京“冷知识”

除了出版文学作品,侯印国还在多个平台开设“侯教授的文化简史”专栏,擅长结合网络热点新闻进行“文化史回应”,其中不乏介绍一些关于南京的文史“冷知识”,让读者连呼“有趣”。

2021年“金陵图数字艺术展”德基美术馆正式开展,引发观展热潮。侯印国从展陈呈现的放大百倍的冯宁版《金陵图》为切入点,聚焦画面中熙熙攘攘的街市,介绍起了北宋的夜生活。

“夜市直至三更尽,才五更又复开张。如要闹去处,通晓不绝。”“冬月虽大风雪阴雨,亦有夜市。” 侯印国表示,夜市于北宋初期开放,到了北宋末期,已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大家都习惯了在外面吃饭,很少买菜回家做饭。”当时,除了美食,还有其他各种买卖乃至于娱乐项目,能满足喜欢“逛吃逛吃”的朋友,有卖头面、冠梳、领抹等衣饰的,有卖古物珍玩的,也有卖日用百货的,甚至还有不少人趁着夜色卖假货。

2022年电视剧《尚食》的热播,让不少人对剧中吃烤鸭的场景留下了深刻印象。侯印国借着电视剧的热度,科普起了“烤鸭简史”。

“史料里最早提到烤鸭这种美食,出自西晋时期南京人弘君举的《食檄》,不过他的词叫做‘炙鸭’。要是从他算起,南京人对烤鸭的热爱已经延续了1700多年。”侯印国在挖掘史料的过程还发现,这一美食居然还帮助陈朝开国皇帝陈霸先在南京打了胜仗。

据《南史》记载,梁敬帝绍泰二年(公元556年)3月,陈霸先率军和北齐在玄武湖、幕府山一带作战,夜里大雨倾盆,以至于陆地水深一丈,士兵缺少粮食,士气低迷,这时陈霸先之侄陈蒨派人送来三千石米和一千只鸭子,这让陈霸先大受鼓舞,“帝即炊米煮鸭,誓申一战。士及防身,计量数脔,人人裹饭,混以鸭肉。帝命众军蓐食,攻之,齐军大溃。”靠着鸭子的加持,都城在南京的梁军战胜入侵的北齐。

在侯印国看来,挖掘“冷知识”不能止步于有意思,更要能探寻其对现代生活的指导意义。在撰写《古人追星简史》一文中,他通过小故事展现了对“如何正确追星”的思考。

嵇康、阮籍、山涛同属“竹林七贤”。山涛常常在夫人面前提及这两位朋友,引起夫人的极大兴趣,提出要请他俩到家里作客。结果等山涛把两位朋友请来,山涛夫人暗中观察了一天,第二天就跟山涛说实话:“论颜值和才华,你已经配不上和他们做朋友了,只有多读书多长见识和气度,才能继续和他们做朋友。”山涛听了欣然认同。

侯印国写道,山涛妻子的这番话,或许告诉我们一个粉丝的自我修养——论颜值论才华大概是配不上偶像了,但我们还能多读书,多陶冶气度。

“冷知识有个特点,就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侯印国解释,自己在写作时并不特别去展示让人震惊的历史现象,而是更希望梳理一些脉络,不论是烤鸭这样的饮食习俗,还是追星这样的社会现象,它们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依旧是重要的话题。“溯古论今,更能看清历史细节的流淌。”

“高产”秘诀在于长期积累

每年多本文史书籍的出版,每周专栏稿件的频繁更新,让不少人对侯印国的“高产”产生了好奇,向他请教写作秘诀的人络绎不绝,而他总说,重在积累。

他上高中时就养成了看古籍的习惯。据他回忆,当时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了一套综合性丛书《新世纪万有文库》,其中不仅收录《论语》《庄子》等国学经典,也收录了历代的文人笔记。每当有了零花钱,他就跑去书店买上一本,前前后后买了200多本。“现在每当有人问我关于节日的诗词,或者古代民风民俗相关的故事,我总能脱口而出,实际上就是那时的积累。”

他在南京大学就读研究生时读的是古典文献学专业,是一门鉴定文献、查找文献、阅读文献、研究文献的学问。他曾在著名文献学家武秀成教授的指导下,参与过一些古籍的校勘实践,曾获得过教育部古典文献学奖一等奖,并出版著作《清代私家藏书目录研究》。

在侯印国看来,长期的文献学训练锻炼了他查找典籍与相应史料的能力,“当新的研究课题出现,我能很快就知道该从哪部文献中寻找答案。”

除了古籍方面的积淀和文献学专业技能的加持,侯印国还热衷于“开脑洞”,从身边人中获取写作的灵感。

“我在高校任教,开了一门‘国学通识’的选修课,其中有几节课是用问答的方式来进行,选修这门课的同学并非文史专业,感兴趣的问题也五花八门,其中很多问题我觉得很有意思,比如古人是如何反家暴的,他们又是如何进行垃圾分类的。”侯印国风趣地说自己是一个特别慵懒的人,要特别感谢同学们的提问,他才会“被迫营业”,不仅在课上绞尽脑汁,在课后还要沉入文献,连夜笔耕,在不算长的时间里积累了不少稿子。

此外媒体经常会围绕一些和古代文化有关的问题来采访他,不少是和热播影视剧、文物文化展览、明星动态之类相关。“我自己虽然很少去追剧,但通过接受采访,也和记者们讨论出不少有趣的选题。”

步入2024年,侯印国又为新书《中国撸猫史》和《苏东坡的星座》忙开了。在他眼中,古人的生活细节是今天人们的心灵密码,历史与生活如花照水,如水映月,他愿意继续着眼于古人生活日常,从文化变迁的细节来观照历史,带领读者踏上一段心灵旅行,从而更好地生活在当下。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