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衡水日报

藕农在京杭大运河故城县青罕镇河滩地青荷园里运送挖出的藕。

藕农将挖出的藕装车。

藕农展示挖出的藕。

本报记者王天祥本报通讯员李洪儒

春日暖阳下,故城县大运河畔的青罕荷园迎来了挖藕的好时光。只见藕农们穿着防水服,站在齐腰深的水中,手中的高压水枪发出“嗤嗤”的声响。强劲的水流瞬间将淤泥冲开,露出了藏在下面的白嫩莲藕。经过一冬天的自然储藏,春季上市的莲藕也迎来了好价格。

故城县地处冀鲁两省交界,漳卫南运河故城段75.1公里,原来的河滩地是水淹地、绝收地,令当地农民“望地兴叹”。近年来,当地围绕地下水超采治理和大运河通水来做活河滩地发展大文章。种藕、养鱼,进而发展餐饮、旅游等,昔日荒凉的河滩地,变成了富美“小江南”。

故城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李培忠介绍,当地注重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双发展、共进步。一方面,改造800余亩河滩地来种植浅水莲藕,亩均收益8000元以上。在此基础上,发展了菜藕加工,还利用其他河滩地搞起了泥鳅养殖和深加工、观光旅游、餐饮娱乐等生态产业,实现1300余人就业,带动4000多农户增收,每年可实现经济效益近2000万元,河滩地已成为乡村振兴的“聚宝盆”。另一方面,改造中积极维护生态日益向好,不断增强人们的保护意识,良好的生态环境吸引了白鹭、苍鹭、白腹鹞、麦鸡、浮鸥等93种、5万多只鸟在这里安家落户,形成了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多赢的绿色发展局面,“空中有鸟、水上有花、水中有鱼、水下有藕”的立体生态种养格局在这里铺展开来。

本组图片由李洪儒、齐红雨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