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记者 肖世清    每经编辑 马子卿    

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正式落地。

4月7日,央行官网发布消息称,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

据悉,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是对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政策接续,在总结两项工具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支持金融机构提升金融服务质效,更好满足科技创新、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领域的融资需求。

发放对象包括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再贷款,央行对贷款台账进行审核,对于在备选企业名单或项目清单内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

期限1年,可展期2次

值得注意的是,近日,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2024年第一季度(总第104次)例会在北京召开。会议认为,今年以来宏观政策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稳健的货币政策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强化逆周期调节,综合运用利率、准备金、再贷款等工具,切实服务实体经济,有效防控金融风险,为经济回升向好创造适宜的货币金融环境。

与上次例会相比,本次例会新增了“充实货币政策工具箱”“在经济回升过程中,也要关注长期收益率的变化”“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等内容。

与此同时,在本次例会上,“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被明确提及。

具体来看,本次例会指出,做好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五篇大文章,继续加大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推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适当增加支农支小再贷款再贴现额度,用足用好碳减排支持工具,设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加大对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的金融支持。

4月7日,央行公布了此项再贷款工具的更多细节。具体来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5000亿元,利率1.75%,期限1年,可展期2次,每次展期期限1年。

主要发放对象为国家开发银行、政策性银行、国有商业银行、中国邮政储蓄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等21家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向央行申请再贷款,央行对贷款台账进行审核,对于在备选企业名单或项目清单内符合要求的贷款,按贷款本金的60%向金融机构发放再贷款。

从用途上看,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的设立将有利于引导金融机构在自主决策、自担风险的前提下,向处于初创期、成长期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及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提供信贷支持。

中泰证券研究所政策组首席分析师杨畅表示,再贷款工具的对象非常明确,包括两大类,一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二是“重点领域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项目”。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是对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政策接续。

杨畅表示,贷款利率更加优惠,设立的再贷款额度为5000亿元,利率1.75%,相较于1年期LPR最新报价3.45%,有明显的降低。与现有的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等利率一致,充分说明了货币政策引导结构优化的导向,表明了对初创期、成长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的充分支持,以及加快重点领域的数字化、智能化、高端化、绿色化技术改造。

对原有相关政策接续

央行称,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是对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的政策接续,在总结两项工具经验的基础上进行改革完善。

《每日经济新闻》记者注意到,央行公布的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情况表显示,央行设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17项,其中,长期工具3项,分别是支农再贷款、支小再贷款、再贴现。

阶段性工具14项,存续的有普惠小微贷款支持工具、抵押补充贷款、碳减排支持工具、普惠养老专项再贷款、民企债券融资支持工具(Ⅱ)、保交楼贷款支持计划、租赁住房贷款支持计划;已到期的有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科技创新再贷款、交通物流专项再贷款、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普惠小微贷款减息支持工具等7项。

从规模上看,截至2023年末,我国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余额达7.5万亿元。其中,全国支农再贷款余额为6562亿元,支小再贷款余额约1.7万亿元。此外,原有科技创新再贷款和设备更新改造专项再贷款已到期,余额分别为2556亿元和1567亿元,合计约4123亿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