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长江日报

长江评论

传统产业向新而为

□ 长江日报评论员鲁珊

发展新质生产力,要处理好新与旧的关系,表现在产业发展上,就是处理好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

有人认为新质生产力只涉及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一提到抓新质生产力发展就只抓这两个,而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这是一种误解。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传统产业、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在形成先进生产力质态上都大有可为。

“新”和“旧”并不矛盾,不仅不矛盾,还相互依存、相互促进。新兴产业、未来产业为旧有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提供新技术支撑,传统产业又为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发展基础。

就传统产业自身来说,实现了转型升级,产业虽叫“传统”,却是新而不是旧了。例如汽车产业,从吃油变成吃电,就是新能源车;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就是智能网联车;用人工智能取代司机,就是无人驾驶车。

武汉是老牌工业城市,一些传统产业长期是支柱产业,是“手里吃饭的家伙”,是城市的家底。发展新质生产力,必然要求大力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与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并举并重。事实上,在我们身边大量传统产业都有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巨大转型升级空间,实践中也有大量传统产业通过创新驱动、数字融合、工业互联网赋能等途径实现了“更新换代”。

发展新质生产力,传统产业不但“有可为”,也“必须为”。新质生产力相对的不是传统产业,而是传统生产力,是靠投资、劳动力、土地等要素大量投入驱动的粗放发展方式。这种发展方式已经不可持续,传统产业若不加快转型升级步伐,必然与新发展新要求产生矛盾。从要素驱动走向创新驱动,不但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要求,也是推动传统产业向“新”的内在要求。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