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28年春,诸葛亮向后主呈上了《出师表》,在万事俱备的情况下,从汉中出兵向北,开始了自己后半生最伟大的事业北伐。

由于准备充分,再加上魏国方面始料未及,于是蜀军势如破竹般攻城略地,很快,天水、南安、安定三郡望风而降。蜀军信心满满,按照此态势的话或许可以直捣黄龙。然而,危机和不幸就在此时出现。

原来,进攻岐山,街亭是一个重要的地方,对整个战略布局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必须派得力干将镇守。马谡由于多年在诸葛亮身边任职,其才华令诸葛亮大为佩服。此时马谡自告奋勇,希望镇守街亭。诸葛亮不顾属下的劝阻,让他镇守街亭,临行前,诸葛亮苦口婆心地警戒,一定要按照调度行动。

结果,到了街亭之后,马谡发现空无一人,于是改变了布局,将军队调往山上安营扎寨。等魏军到达的时候,发现了这一情况,大喜过望,切断了蜀军的水源,并用火攻的方法,大败蜀军。

街亭失守,打断了北伐进军的计划。蜀军不得不撤退,于是有了《三国演义》中空城计的精彩故事,也有了挥泪斩马谡的故事。

退回汉中之后,马谡自己绑了自己来到诸葛亮面前,跪下之后声泪俱下地说自己对不起全军上下,请求处置。因为有军法在前,诸葛亮在悲痛万分的情况下决定将他斩首,但遭到部下的反对。最后,诸葛亮力排众议,还是将他斩首了,并对马谡说会照顾好他的家人,请他放心。

马谡死后,诸葛亮留下了眼泪,并自贬三级。事后,蒋琬问为何要杀掉马谡。诸葛亮的回答是不杀马谡,不足以服众,是为了全军上下考虑,竖立军纪,明正典刑,一支军队才不会溃散,才能凝聚人心,具有战斗力。

正因为如此,不少人认为诸葛亮沙马谡是为了军纪考虑,杀马谡可以明正典刑,他们认为马谡的问题不单单是指挥有误的问题,这是一种认识问题。在大敌当前的情况下,却公然违抗上级的命令,独自行动,导致军队大败,这是一种严重的罪行。如果不斩他的话,军纪必然溃散,没有人会听从指挥,这样的军队何来战斗力而言。

历史记载,马谡在街亭失守以后,还曾逃跑,后来被抓了回来。这是一种很严重的罪行了,那就是畏罪潜逃。马谡公然违抗上级命令,在镇守街亭的时候,又不听部下正确的建议,失守后又潜逃,犯了多种罪行,因此对他处以极刑是合乎常理的。

其实,诸葛亮在起用马谡的时候,已经引起了诸多将领的不满。像魏延、吴壹都是久经沙场的将领,在诸葛亮选定人员镇守街亭的时候,二人是极力想争取机会的,可是他们并没有得到重用,诸葛亮反而是破格用了自己十分看好的马谡,这本来就引起了两人的不满。

马谡失败而归,如果不对他采取极刑的话,两人日后必定会争论不休,此后也会有人说诸葛亮滥用私情,诸葛亮为了平息众怒,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只有对马谡处以极刑,才能服众。“(诸葛亮)戮(马)谡以谢众。”说的就是这个情况。

诸葛亮之所以要平息众怒,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当年白帝城托孤之时,刘备曾告诫他不可重用马谡,但他却不听,故有街亭之惨败,他在任用将领之时又不听部下的意见,一意孤行,大有僭越之嫌。

况且很多部下都是刘备的臣,对先帝有很深的感情,这些人都对诸葛亮任用马谡感到不满。如果诸葛亮不采取一些行动的话,会引起自己与蜀汉群臣之间的矛盾。马谡不死的话,反对派会攻击自己,自己的地位将不保。所以,马谡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了丢车保帅的一棋子。

说到政治斗争,蜀国的派系纷杂,彼此之间的纷争也是比较多的,其中最为厉害的当属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荆襄集团和以李严为主的东州派和益州派之间的争斗。诸葛亮为了巩固荆襄集团,打击东州集团,也未找到合适的接班人,从而提拔了马谡。马谡有很好的军事理论,只是缺少了实战经验,北伐正好给了他一个机会,让他历练,只是令诸葛亮想不到的是自己看中的得意助手竟然违背命令,辜负自己的期望,形势大好的第一次北伐就此以失败告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