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寻星”少年广州组队

2024中国航天日活动暨“广州寻星少年”项目启动

学生们通过VR设备观摩卫星发射过程。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侯翔宇 通讯员穗宣

在广州,一次“寻星计划”启动,在少年心中种下“航天梦”。昨日,由中国卫星导航定位协会指导,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广州市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主办的2024中国航天日活动暨“广州寻星少年”项目启动仪式在广州市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举行。

据悉,“广州寻星少年”项目将招募和选拔100名“寻星少年”,组建“少年卫星实验队”,实地参与航天研学、卫星研制、卫星发射等航天工程实践活动,促进学子航天科学素养全面提升,助力青少年未来航天相关职业选择。

“中国天团”首任队长现场阐述载人航天精神

在航空航天的各条阵线中,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培育了一位位优秀的航天员,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天团”。

申行运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航天员大队第一任大队长,负责首批航天员的选拔和航天大队的筹建,培养带领了荣获“航天英雄”荣誉称号的杨利伟、翟志刚等航天员,为我国航天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

在启动仪式现场,申行运以《弘扬航天精神 拥抱星辰大海》为题,为大家带来了一场精彩的航天科普教育专题讲座,带领师生走进中国航天发展的神秘世界。

从北斗导航、嫦娥探月工程,到天宫空间站……在申行运的讲解下,一个个航天专业名词变成鲜活的话语和生动的比喻。在讲到天宫空间站时,申行运生动地将其比喻成“两室一厅”。“核心舱是‘厅’,而两个实验舱是‘室’。而载人飞船和货运飞船又可以看作是‘客车’和‘货车’。”听众席不时地响起欢笑与掌声。

除了科普航空航天的知识,申行运还为同学们生动地讲述了杨利伟等优秀航天员以及无数中国航天人的艰苦奋斗故事。他回忆起1996年前后,国家首批航天员的选拔情景:“从最初的档案筛选,到最后的评定录取,四轮选拔前后历经近两年时间。”

选拔仅仅是第一步,航天员的训练要历经8大类56项,其中包括离心机训练,睡眠剥夺训练,野外生存训练等挑战性极大的项目。在申行运精彩讲述下,孩子们对航天员们愈发敬仰,讲座最后,申行运鼓励学子们树立远大志向,努力实现梦想。

招募百位“寻星少年”,将参与卫星设计研发过程

星空浩瀚无比,探索永无止境。在距离地面500公里的高空,一颗重量为45公斤,名为“南粤科学星”小型卫星正在运行。该星携带有海洋风速及土壤湿度探测仪器,主要功能为开展海面风速、土壤湿度探测、数据传送等科学实验,为青少年的科普教育和研学实践发挥重大作用。

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创始人李珲婕介绍,2021年4月粤港澳大湾区“少年寻星工程”项目吸引了100名学子参与。这颗发射于2022年7月的“南粤科学星”其设计研发过程便有首批“寻星少年”的参与。

“成立以来,研究院的核心使命,就是帮助青少年‘追星’,唤醒科学梦想。”李珲婕说道。在项目实践中,“寻星少年”们有机会深入航天一线研究院所,参与卫星的设计、研制、发射与应用过程,体验航天科技的魅力和跨学科知识带来的挑战,收获技术意识、工程思维、创新设计、图样表达、物化能力等通用技术学科核心素养。

启动仪式现场,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与广州市南粤航空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签约共建,实现资源共享。作为国家国防教育示范基地和广东省、广州市国防教育基地,广州市国防教育中心通过丰富多样的国防教育主题展览和国防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对基本国防知识、必要的军事技能的认识和掌握。签约共建后,双方将在国防科技和航天航空教育方面开展密切合作,开发更多面向青少年学生的国防教育课程和活动。

启动仪式结束后,师生们前往风云卫星博物馆和互动馆参观体验。在互动馆内,师生认真观摩了风云1号、风云2号、风云3号、风云4号气象卫星模型,并体验了天气预报节目主持人活动、航天科普知识抢答游戏、追星游戏、火箭发射幻影成像、卫星运控等兼具趣味性、科普性的项目。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