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闽北日报

辛次膺、郑昭先、任希夷:

从浦城主事到大宋宰辅

说起闽北浦城的八大宰辅,八闽大地,大江南北,谁不知晓?那就是宋代的章德象、章惇、章楶、吴育、吴充、徐荣叟、徐清叟、真德秀,这八相都是浦城人。然而,还有县令辛次膺、主簿任希夷和郑昭先,三位虽是外乡籍,但也是从任职浦城县主事走上京都而擢升的宰辅,可以说,南浦历史上走出的是“十一大宰辅”。

县令与主簿是中国古代官职名称,属于文官。官职始于汉朝,唐宋以后各官署及州县仍有此职,县令是一县主官, 主簿或称典簿,设于知县之下,与县丞同为佐官,有时也省并兼任。

这三人中,第一位是任浦城县令的辛次膺(1092-1170),字起季,山东莱州人,俊慧力学,日诵千言。政和二年(1112),登进士第。建炎中期,范汝率山贼造反占领建州,直接威胁北上要冲的邻县浦城。范系建州本地人,盐贩家庭出身,粗知文书,势力颇大。宰相吕颂浩派辛次膺为浦城县令。辛次膺因遏制山贼有功而擢升。宋高宗绍兴年间,擢左正言,主张抗金,力斥和议。除直秘阁、湖南提刑,为秦桧所陷,奉祠十八年。秦桧死后,起知婺州。宋孝宗即位,拜御史中丞。隆兴元年,同知枢密院事,又拜参知政事,以疾力辞。隆兴二年,以资政殿学士、提举洞霄宫致仕。乾道六年卒,年七十九,谥简穆。辛次膺为官清正,敢于直言。善属文,尤工诗。著有《属辞比事》5卷、《奏疏》10卷、《笺表》10卷,已佚。《全宋诗》录有其诗。

第二位是任浦城主簿的任希夷(1156-?),字伯起,南宋眉州眉山县,即今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人,祖上迁居邵武。任希夷小时候求知欲强,喜欢苦思探索义理,不分昼夜,从不间断。他写文章一定要反复推敲,写得不工整、不满意绝不停笔。淳熙二年(1175),考中乙未科詹骙榜进士,调任建宁府浦城县主簿。任职期间,他不仅主管文书簿籍及印鉴,也起草一些文件、管理档案以及各种印章等,管理得井井有条,一目了然,十分妥善。而且,积极扶持县令,支持同僚,深得上级器重,浦城百姓拥戴。工作闲时,读书学史,深入民间,丰富生活。任希夷酷爱浦城的桂花,在他《斯庵集》里,可见所作的《赏桂》诗,其一:“人间植物月中根,碧树分敷散宝熏。自是庄严等金粟,不将妖艳比红裙。”其二:“金英翠叶庇灵根,吹作清秋宝篆熏。四客对花飞玉斝,八眉和叶舞红裙。”

任希夷在任浦城期间政绩卓越,得到朝廷重用。开禧元年,任希夷任职太常寺,掌管祭祀礼乐。在职期间,鉴于礼仪失编的状况,他请求朝廷编修礼书,得到朝廷同意,经他着手收集整理资料,并认真核实,修编成书。为此,嘉定四年(1211),他以宗正丞兼太子舍人,升任礼部尚书兼给事中,任希夷任端明殿学士、权吏部尚书、签书枢密院事。第二年七月,任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即副宰辅。任希夷正直敢言,而得罪权奸史弥远。一年后罢免实职,任提举临安洞霄宫,不久去世,墓位于江西铅山县青溪镇银村畈东,临江寺东侧。被赐予谥号“宣献”,列入《宋史》。任希夷,是从浦城主簿而升迁的南宋副宰相。

第三位从浦城主簿位置高升的宰辅,是郑昭先(1158-1225),字景绍,号日湖,福州市长乐人,少聪颖,宋淳熙十年补入太学,淳熙十七年中丙科登王容榜进士,调补浦城主簿。他勤政劬劳,忠君爱民。任主簿时,见真德秀学业优秀大力鼓励,德秀进京赶考时还给予资助与期望。他从浦城县主簿秩满入京,丞相葛邺对他礼遇有加,说“君浦城郑主簿耶?击贼不受赏,吾闻名久矣”。他刚上任浦城主簿时,就碰到山贼造反,围攻县城。他临危不惧,率兵奋勇上阵,击退山贼。朝廷奖赏,他居功而不受。

郑昭先功成身退,不恋权位。嘉定七年(1214) 进端明殿学士,签书枢密院事兼太子宾客。翌年,升参知政事。嘉定十二年,知枢密院兼参知政事,即正宰辅。后以疾求释位,拜资政殿学士、江西西路安抚使,又请辞,升秩一等,提举杭州洞霄宫。辞归,病逝于洋屿旧居,享年六十八岁。死后理宗下诏赠太师,谥文靖,封魏国公,入祀福州乡贤祠。郑昭先墓位于蓼沿乡溪东村凤凰山麓,现在为连江县级保护文物。

辛次膺、任希夷和郑昭先,都是南宋名臣。三人似乎很有缘,都生活在南宋年间,都是进士及第后来浦城任主簿,都为人好学,都崇尚儒学,任希夷和郑昭先还拜朱子门下,都有学问研究成果。

辛次膺曾前后七次上疏劝谏高宗接受宣和、靖康年间的教训,不与敌议和。宋、金和约达成以后,他义愤填膺,上疏对以秦桧为代表的主和派为一己私利卖国求荣的丑恶行径进行了猛烈抨击,对高宗“降万乘之尊”求悦于敌而负天下之人的做法也提出了尖锐的批评。奸相秦桧利用职权为其妻兄加官,官卑权微的辛次膺立即向高宗递交弹劾奏章,文中历数秦桧妻兄和亲家投拜金贼、佃占官田的卖国谋私行径,建议皇上予以严惩。而皇上却听之任之,致使“国之纪纲,臣之责任,一切废格”。终因势单力薄,为秦桧忌害,被削职为民,流落乡里达20年,仍“以礼自持”“虽崎岖乱离,贫不自聊”,绝不屈服。直到孝宗即位,才被再次起用。

任希夷在浦城,一边从事主簿,一边跟随朱熹学习“二程”(程颢、程颐)学说,深得理学精要,受到朱熹的器重,称他为创业济世的人才。任希夷任礼部尚书兼给事中期间,上奏请求褒扬理学奠基人周敦颐、程颢、程颐等人,得到朝廷同意,分别赐三人 “元”“纯”“正”的谥号。任希夷主要著述有《斯庵集》和《经解》(10卷),已散失。留下诗作60余首,分别收入《宋诗纪事》《宋诗纪事补遗》《后村千家诗》《南宋古迹考》《新编事文类聚翰墨全书》《永乐大典》《湖北通志》等书中。留存文章20余篇,收入《永乐大典》。任希夷还擅书法,留传至今的书法有行书《范氏唐诰题跋卷》、楷书《宋范氏诰身题跋卷跋》和《跋宋司马光〈资治通鉴〉手稿卷后》。其题跋云:“温公修《通监(鉴)》,起草于书牍间,可见当日用意之厪(“勤”字的古体)。至《答送物状》亦自为检,前辈之不苟如此,可师也。嘉定八年十二月十四日任希夷观于玉堂夜直。”

郑昭先授浦城主簿时拜理学大儒朱熹为师,终生侍奉其门下,因浦城距建阳考亭稍远,不便聆听先生教诲,便与先生在浦城的挚友黄铢交流切磋,有疑难必书信求教。朱熹对他赞赏不已:“余习静考亭,日湖尝同余讲学,为同志最厚”。 从政的同时,他著书立说,手不释卷,遗稿《日湖集》五十卷,理学大师真德秀为《日湖集》作序,曰:“公文章不事刻画,而敷腴丰衍,似其为人。”称赞他的人品、文品俱臻上乘。

辛次膺、郑昭先和任希夷,从浦城主事到大宋宰辅,都是浦城的荣光。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