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新华日报

胡波

日常,我们在浏览网页、购物或者游戏时,除了收到平台的推荐信息之外,发现自己还会在无意中被推荐给他人,甚至连收藏的内容、买过的东西等都可能被他人一览无余。有人对多款APP进行测评,发现不少平台在“熟人推荐”相关选项上都默认开启,而关闭步骤却十分繁琐。

推荐“可能认识的人”这一看似贴心的功能,几乎成为所有平台的标配,也许有的人会觉得这是件好事,可以借助这一功能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有的人则会觉得无所谓,对平台推荐直接选择无视;但更多的人却有种被偷窥的局促感,认为自己的个人隐私受到了侵犯。诚然,“熟人推荐”大多都是通过通讯录和相册内信息的采集,借助一系列算法实现的,也就不可避免地形成了某种冒犯。从法理上看,用户的姓名、手机号码、社交关系等属于个人信息,个人信息同样受到法律保护,如果在未征得用户同意的情况下,收集并存储用户的个人信息,涉嫌对公民个人信息权益的侵犯。民法典第1035条明确要求,处理个人信息的,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原则,不得过度处理。

“熟人推荐”功能之所以会被这么多社交软件青睐,自然是因为这一功能是实现平台商业价值转化的一环。平台通过“熟人推荐”增加了客户的黏性,并不断挖掘潜在的消费人群,让每一个人在不知不觉中成为平台的宣传者和推广者,从而创造出更多的商业价值。这本身并没有错,更何况确实有人需要“熟人推荐”功能。只不过,既然涉及了个人隐私,平台就不应该越俎代庖、替用户做主,而是应该让用户知晓其中的利害,认真权衡,然后自主选择要不要开启这个功能。

网络时代,每个人的社交需求和交往边界都应当被尊重,所有的算法和工具是为了让我们更舒适地享受生活,因此,任何时候都应该让用户保留选择的权利,千万不能随意“捆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