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贵港日报

港南区桥圩镇中心幼儿园 曾 沛

摘要:本文探讨如何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融入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并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幼儿 行为习惯 培养

一、设计主题式教学活动

设计主题式教学活动是将培养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巧妙融入幼儿园日常教学的有效途径。该方法主张围绕特定的行为习惯主题,将之贯穿于语言、科学、艺术等各类课程中,并结合实践活动,让幼儿在丰富多样的学习情境中亲身体验、内化并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1]。教师要在各类课程中巧妙融入良好行为习惯主题。语言课上,教师可以选择富含分享、合作、尊重他人等价值观的故事书,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述,引发幼儿对这些行为的共鸣与理解。比如,讲述《孔融让梨》的故事,让幼儿懂得谦让与分享的意义;或者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孩子分别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亲身经历并表达角色间的互助与合作,从而在实践中感受和学习这些社会行为。科学课上,可以通过小组合作完成简单的实验,让幼儿在分工合作、交流讨论中体会团队协作的价值,同时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与贡献。艺术课则可引导幼儿共同创作一幅集体画作,每个人负责一部分,最终拼合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创作过程中既培养幼儿的合作精神,也让幼儿体验到分享成果的喜悦。

二、运用正面激励机制

运用正面激励机制是推动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重要手段之一,旨在强调教师在幼儿表现出符合期望的良好行为时,能够迅速、明确地给予肯定与赞扬。这不仅能及时巩固幼儿的良好行为习惯,增强其内在满足感,也有助于他们建立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因果联系,即“做出好的行为就会得到正面回应”。具体操作上,教师可以灵活运用奖励贴纸、小红花、积分等奖励形式,这些可视化的奖励,既能满足幼儿对实物奖励的喜爱,也能直观地反映他们在习惯养成方面的进步。当幼儿获得奖励时,教师还应伴随言语表扬,详细指出被奖励的具体行为及其价值,如“你刚才主动帮助小朋友捡起了掉落的玩具,这种乐于助人的精神真棒!这是你的小红花奖励”。这样的即时反馈,既给予幼儿物质上的激励,也满足他们精神层面的被认可需求,从而进一步激发他们保持和重复良好行为的积极性。

将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融入幼儿园日常生活,有利于幼儿身心健康的发展,为他们未来的人生旅程奠定坚实的基础。期待幼教工作者能以此为指导,持续创新实践,共同营造一个利于幼儿良好行为习惯养成的优质教育环境,助力每一个孩子健康、快乐、全面地成长。

参考文献:

[1]崔丽清,如何培养留守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9):150-151.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