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唐太宗的贞观时期,是一个名臣辈出的时代,提到贞观之治,我们的眼前也总能浮现出一个个名臣的身影,魏征、褚遂良、马周、虞世南等等。但在这些名臣当中,有两个人的名字总是一起出现,后世还将他们的姓氏放在一起组成了一个成语来作为历史贤臣的代表,这两位贤臣就是房玄龄与杜如晦,这个成语便是“房谋杜断”。

那么,房玄龄与杜如晦这俩人,配合的有多好呢?

剧照:房谋杜断

《资治通鉴》中记载,唐太宗每次与宰相们议事,房玄龄总是能把事情的前前后后分析的很透彻,并给太宗提出很多解决办法。但是商量来商量去,君臣几人总是拿不定主意,这时候太宗就会说道:“要不等杜如晦来了再说吧。”

过了一会儿杜如晦来了,众人将刚才所议之事告知于他,让他发表自己的意见,杜如晦一听到房玄龄的建议便深表赞同,还说出了许多支持房玄龄的观点。

到最后,商量来商量去,还是由杜如晦拍板儿,采纳了房玄龄的建议。

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房谋杜断”。这两位宰相可以说是互相欣赏,互相配合,又都能为国奉公,倾心为唐太宗小吏,互相还不抢对方的功劳,这才使得太宗一朝呈现出了贞观之治的大盛世。

但是,杜如晦去世很早,在唐太宗做皇帝后的第四年贞观四年就去世了,所以房谋杜断并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更多的时候,是房玄龄一人为太宗出力,并且在太宗执政的23年中,房玄龄一直身居相位,是唐朝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宰相。那么,房玄龄到底有着怎样的才华,能成为有唐一代最著名的贤相呢?

一,少年奇才,18岁就能看透天下世势

房玄龄出生于公元579年,那时候不仅唐朝没有建立,甚至隋朝还没建立,等到两年后的581年,隋文帝杨坚才篡夺了北周的江山,建立了隋朝。隋文帝励精图治,开创了开皇之治,也是历史著名的明君。

但是,房玄龄却不这么看。到了他18岁的时候,父亲房彦谦被调任为长安附近的泾阳县令,房彦谦便带着青年房玄龄顺路来到京城拜访各路名人。谁知房玄龄在结交了许多隋朝的达观名流之后,却说了这么一段话:虽然当今皇上(即隋文帝)堪称明君,但以我观之,大隋朝存在不了多久。隋朝皇帝本无功德,全凭欺侮孤儿寡母夺来的江山,而皇上看似贤明,却并没有长远眼光,废了长子杨勇,立了次子杨广(即隋炀帝),这正是取祸之道。所以大隋王朝看似清平,实则距离灭亡不远矣。

父亲房彦谦听了他的话立即上前捂住了他的嘴,这话能说吗?但房彦谦也由此开始惊诧于这个儿子看透世势的眼力,知道这个儿子以后必将成为大才。

房彦谦便将这个儿子带到了礼部侍郎高孝基家中拜访,高孝基素以知人著称,当他见到房玄龄后,便对一旁的隋朝在想裴矩说道:“仆阅人多矣,未见如此郎者。必成伟器,但恨不睹其耸壑凌霄耳!”意思是,我看得人多了,还没有见过像房玄龄这样的后生,这小伙子以后必成大器,只是我老了,见不到他飞黄腾达的那一天了!

有了礼部侍郎和当朝宰相的认可,房玄龄在隋朝开始崭露头角,不过他一直不愿意为隋朝效力,他似乎一直在等待属于自己的明主。这一等就是将近20年。

二,38岁的房玄龄遇到18岁的李世民,圣主贤臣的历史就这么开启了

到了公元617年,38岁的房玄龄仍旧在长安闲居,而隋朝的天下已经大乱。就在这年7月,在太原的李渊、李世民父子起兵反隋,两个月的时间就从太原打到了长安城下。房玄龄在书房中放下了手中的书卷,望着窗外宏伟的长安城,他知道,属于他的明主,来了。

房玄龄离别夫人,投奔李世民

房玄龄早就听说了李世民的英名,加之唐国公李渊颇有王者气度,唐军所到之处百姓秋毫无犯,真有拯民救悬的势头,所以房玄龄早就想投靠唐军了。

在房玄龄准备出发之前,他与夫人卢氏有过一段对话。他将卢氏请到自己的书房中,深鞠一躬施了一礼,刚要打算开口,卢氏便对他说道:“夫君不必多说,你的心思我已知晓。等待明主,匡扶天下,是你素来的志向,这是大丈夫分内之事,妾身怎么会阻拦于你。”

表明态度之后,卢氏继续说道:“自从听说唐国公李渊的义军进入关中,我便料知夫君必然在家呆不久了,所以连日来我为夫君赶制了征袍、夹襦等衣物,你放心去追随唐公匡扶天下,家中有我照料,不必担心!”

房玄龄听后感动万分,又向夫人深鞠一躬,便带着包袱走了。

他来到渭水北岸的唐军大营,表明要见李世民。谁知李世民早已听过房玄龄的大名,他一听说房玄龄来投奔,便急匆匆跑出大营,亲自迎进帐中,大有周公吐哺的意思。

《旧唐书·房玄龄传》中记载道,李世民与房玄龄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两个人一见如故,房玄龄从此便对李世民死心踏地、竭心尽智地辅佐了。

剧照:一代雄主李世民

三,唐之“萧何”,为唐太宗积极延揽人才

历史名相萧何有一个特点,就是追随汉高祖打天下的时候,每每攻克一个地方,别的将领都去抢夺金银财宝,而萧何却总是第一个去保护当地的户籍资料,也总是第一个为汉高祖网络当地人才。

房玄龄一定是读过萧何的历史,所以他的行动与萧何一模一样。《旧唐书·房玄龄传》中记载道:“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

唐太宗每每消灭一个割据势力,将领们都是跑进城中抢夺金银财宝,唯独只有房玄龄先在当地网罗人才,拉拢他们进入李世民的阵营,房玄龄与这些谋臣武将倾心结交,于是他们都愿意为李世民效死力了。

比如割据东都洛阳的王世充手下,有一个叫杜淹的谋士,与其说他是谋士,不如说是“毒士”,就是那种阴谋诡计比较多,很会搞事情的“人才”。武德四年的时候,秦王李世民打败了王世充,攻进了洛阳城中,这个杜淹也就成了唐军的俘虏。

本来,李世民已经决定要处死杜淹了,他不想用这种阴谋诡计比较多的人。但是,唐高祖李渊却觉得杜淹是个人才,准备让他为唐朝朝廷效力,更可怕的是,太子李建成阵营也看上了杜淹。

房玄龄

李世民这时候才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万一杜淹真的被哥哥李建成拉拢过去,以后恐怕会给自己制造很多麻烦,保不齐会被他们用什么阴谋诡计陷害呢?

正当李世民焦虑之际,房玄龄却早已经出手,他在唐军进入洛阳城的时候就去结交了杜淹,并说服杜淹为李世民效力,最后,经过杜淹本人以及李世民的请求,李渊便只好将杜淹划归给了秦王府,为李世民效力了。

到了唐高祖武德七年,杜淹真的就为李世民出了一个阴谋诡计,设计陷害太子李建成,说李建成联合边将杨文幹谋反,李渊起初不明就里,还将李建成关了起来,还许诺只要李世民能平定杨文幹谋反,就废掉李建成,立他为太子。只可惜最后失败,杜淹的计谋被李渊知晓,李渊就将他贬逐出秦王府了。

由此也可见杜淹的毒计之厉害,更可见房玄龄发现人才、笼络人才的能力有多强了。可正是由于房玄龄与杜如晦为李世民出了许多主意,太子李建成阵营才逐渐发现,要想打击李世民,最好的办法就是将秦王府的这些人才都贬逐,是所谓剪其羽翼,没了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这些谋臣武将,李世民对李建成的威胁也就不足为惧了。

四,房玄龄第一个劝李世民直接发动政变,消灭李建成

到了唐高祖武德九年,秦王李世民与哥哥太子李建成的矛盾已经到了火山撞地球的程度,两派之间的战斗一触即发。但李世民一直拿不定主意要怎么做才能斗得过太子,那么秦王府阵营的谋士们都是什么态度呢?

玄武门之变

此时李世民秦王府的许多谋士都被唐高祖任命为了朝廷官员,美其名曰升职,其实就是将这些人贬出了秦王府。因为唐朝律令规定,大臣一旦担任了朝廷官职,就不能与宗室藩王再有任何联系了,如有联系,视同谋反!

其中就包括房玄龄与杜如晦!

而秦王府仅剩的一些谋臣们,给李世民制定的“夺权策略”就比较保守了,他们主张与太子“文斗”,争取抓住太子的错误,弹劾太子,最好就是能让唐高祖直接废掉太子。

李世民拿不定主意,于是让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去外地找房玄龄回来一同商议。谁知房玄龄对长孙无忌和尉迟敬德说了这样一句话:“敕旨不听复事王。今若私谒,必坐死,不敢奉教。”

意思就是说,皇上任命我为朝廷官员,大唐律令规定,朝廷官员不得私下与皇子来往,所以我房玄龄没办反违抗圣旨、违反律法,不能再去为秦王出谋划策。现在若私下去拜谒,肯定要被处死,所以我不敢奉秦王命令前去。

房玄龄直接回绝了李世民!

李世民一听大怒,直接给了尉迟敬德一把刀,并说道:“你拿着这把刀再去找房玄龄,让他来。如若他说出一个不字,你就处死他,提着他的头来见我。”

那么房玄龄为什么要这么说呢?他真的不再忠诚于李世民,或者说已经背叛了他吗?并不是!他是以此激怒李世民,《资治通鉴》中就记载“房玄龄之言,意以激发世民”,就是房玄龄故意这样说,想用这样的话来促使李世民最终下定决心与太子翻脸。

尉迟敬德与长孙无忌就又去找了房玄龄,房玄龄一看就明白了,秦王这回真下决心了。于是房玄龄当即脱下朝廷官袍,换上道士衣服,连夜就与尉迟、长孙二人来到长安秦王府,密谋策划玄武门事变了。

剧照:尉迟敬德

一到王府,李世民就问房玄龄道:“现今阖府上下都劝我与太子‘文斗’,但是太子集团已经容不下我了,为今之计,如之奈何?”

房玄龄一看,时机成熟了,便说道:“为国者不计小节,大王不能再犹豫了,必须当机立断,对太子阵营采取致命打击,否则迁延事机,大王与太子争斗无日,对我大唐江山社稷万分不利,恐怕会造成社稷之乱。大王不若效法周公诛管、蔡之事以安国家,存亡之机,间不容发,正在今日!”

周公诛管蔡,意思是当年周武王驾崩后,周成王即位,但年纪小,便由叔父周公摄政,但武王的另外两个弟弟管叔和踩叔不服周公,便发动战争作乱,周公不得已,便知好派军队去剿灭了管叔和蔡叔这两个兄弟。

房玄龄这么说,一是希望李世民当机立断,斩草除根,不要有侥幸心理;二是希望李世民不要有心理压力,说他们发动玄武门事变都是为了唐朝江山社稷,不为私利,正所谓“为国者不计小节”耳。

李世民听了房玄龄的话后,便下定决心发动政变,直接诛杀李建成和李元吉了。

玄武门之变

五,房玄龄对唐太宗的忠诚,几乎到了谄媚的地步

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成功当上了皇帝,是为唐太宗,年号贞观。

但当上了皇帝的李世民,对玄武门之变却也一直耿耿于怀,他治国理政没有问题,大唐的江山也几乎都是他打下来的,但玄武门之变太影响他的历史地位了,于是唐太宗就有了个心病,就老是想看看史官们是怎么记录玄武门之变的。

唐朝以宰相监修国史,到了贞观十年左右,李世民太想看史书了,就对宰相褚遂良说:“爱卿现在任起居舍人,记录朕的起居录,是不是朕的所有事情你都要记录。你记得这些,朕能看一看吗?”

谁知褚遂良听了这话后,勃然变色,正气凛然地说道:“起居录与史书等同,人君的一言一行都要记录,且善恶不避,以为鉴戒,这样才能使后来的君主不作不合理的事。臣遍历史书,从来没见过有哪位君主要看起居录的。”

唐太宗听后也觉得心亏,就略显唯唯诺诺地说道:“朕有不善之事,你都要记下吗?”

褚遂良说道:“都要记下,这是臣的职责。”

唐太宗

旁边的另一位宰相刘洎看出了太宗的企图,便帮着褚遂良说道:“陛下,您就别看了,君主做过的事,天下必然流传,假使褚遂良不记录,天下人也都会知道,没有事能瞒得过天下人的!您就别为难褚遂良了。”

唐太宗听后也就没说什么了。但你以为他就这么放弃了看史书的想法了吗?当然不会!

到了贞观十四年,李世民这个心病又犯了,这次褚遂良和刘洎等人已经被安排到其他职位了,但房玄龄还担任宰相之位。太宗一看,机会来了,便对房玄龄也提出了同样的要求,他说道:“朕经常观看前代史书,彰善瘅恶,朕看了以后很有启发,常常能从史书中获得借鉴。但是朕不明白,为何作为皇帝,史官不让朕看看当代国史呢?”

房玄龄还没明白太宗的心思,就回答道:“国史一般都是善恶必书,如果让君主看了的话,恐怕会惩罚史官,如果君主再产生篡改史书的行为,就更不好了,史官对历史负责,所以不能让君主看。”

太宗于是亮明态度,说道:“朕与古人不同。现在想看国史,朕做过的那些善政,自不必说;朕就是想看看朕做过的那些错事,这样就能有所借鉴,防止以后再犯了。”说完他就命令房玄龄将《太宗实录》誊抄一遍交给他看。

房玄龄这才明白太宗的企图,但他没有据理力争,而是真的就抄了一份呈给了太宗。于是唐代的《高祖实录》和《太宗实录》就都被删减的只剩下了各二十卷,而有关玄武门之变的记载,就只剩了“语多微文”,也就是闪烁其词,观点不明,到了贞观后期,关于玄武门之变的便成了太宗为了拯救唐朝江山社稷而被迫无奈发动的一场正义行动了。

而关于事变过程中,房玄龄与杜如晦为太宗出的许多计策,历史也就无法看见了。

剧照:唐太宗与房玄龄

六,左手房玄龄,右手魏征

房玄龄对唐太宗的“忠诚”,有时候魏征都看不下去了。有一次,房玄龄与另一位宰相尚书右仆射高士廉,在路上碰见了主管百工缮作的少府监窦德素,于是三人就顺便聊了一会儿朝中之事,就跟平常路上碰见同事时一样。

可是,房玄龄与高士廉问了窦德素一个问题,他俩问道:“宫城北门近来营造如何。”宫城北门就是玄武门,这里是唐代宫城最重要的一座大门,也是唐朝政变屡次发生的地方。而宰相们办公的地方在宫城以南,是为皇城,在唐朝又称南衙。而宰相们平常也就在南衙办公,唐朝规定,朝廷官员不得询问宫廷之事。

所以窦德素便将房玄龄与高士廉询问玄武门营造之事禀告给了太宗。太宗听后勃然大怒,立即宣召房玄龄来,并质问道:“君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少有营造,何预君事?”意思就是你房玄龄管的太宽了,竟然敢过问我宫廷之事。

房玄龄被痛斥了一番,赶紧跪地磕头,不停地认罪,说自己越界了,请皇上治罪等。太宗仍旧骂骂咧咧了一阵之后,便让他和高士廉走了。

谁知魏征听了这事后,看不下去了,他来到宫里,“质问”太宗道:“臣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要则被房玄龄,也不理解房玄龄等为何要伏地请罪。玄龄既然担任陛下的大臣,那就是陛下的耳目,小小的营造,问一问又有什么问题呢?且北门营造花费多少,役工多少,有没有普涨浪费,有没有贪腐等。如果没有,房玄龄会为陛下监督他们;如果有不法之事,房玄龄当走请陛下罢了此事。这就是君使臣,臣事君之道,这又有什么问题呢?房玄龄等就问了问,陛下就则被他,臣不理解!玄龄等不知劝谏陛下,只知请罪,臣也不能理解。”

剧照:唐太宗与魏征

魏征说完这话后,太宗是什么态度呢?《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深愧之”!

从这件事也能看出,房玄龄对唐太宗是敬畏中含有意思谄媚,魏征对太宗则是直言劝谏,毫不避讳。

房玄龄与魏征,正好是唐太宗的左右手,一个对他逆来顺受,这样可以很好地树立太宗的威严;一个对太宗犯颜直谏,又能很好地让他规避错误。能有这两位大臣的辅佐,唐太宗能不开创贞观之治的伟业吗?

七,太宗为了房玄龄痛骂诸将领

李世民自己当了皇帝后,直到贞观年间,大唐王朝的政局才算是真正稳定了下来,于是唐太宗准备论功行赏,名义上是赏赐在唐朝建立过程中立下汗马功劳的有功之臣,实际上还包括辅佐他在参与玄武门事变夺得皇位的功臣。

唐太宗大封功臣

于是这一天,李世民在朝会上宣布各位功臣的功勋及座次,“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明眼人一看就知道,太宗这是先赏赐他的秦王府嫡系呢!但是,李世民为了表示自己的公正,在宣读完功勋及座次之后还对群臣说道:“朕为你们的功勋排定了座次,按照你们的功劳封以爵位和食邑,但是功臣毕竟很多,朕如果有考虑不周到,没有给哪位功臣以合理的赏赐的,你们现在就提出来,如果真有没考虑到位的,朕现在就给你们加官进爵,勿使功臣寒心!”

李世民本以为他这话说出来,功臣们都会认为他很公正,肯定没有几个人会提出不同意见。谁知他这话刚说完,朝堂上就吵了起来,大部分功臣都不服,都觉得自己的爵位封低了。

其中太宗的亲叔叔淮安王李神通当众说道:“臣是最早一批跟着太上皇(即唐高祖李渊)和陛下起兵的人,有开元之功。而现在,房玄龄、杜如晦等人,只不过在皇上身边写写文章,弄弄刀笔,出出主意罢了,从来未见他们亲临行伍、冲锋陷阵,没有尺寸之功,竟然被封为功臣第一,臣不服!”

李神通这话说完,众多武将功臣都纷纷附和,都表示不服。

谁知李世民说道:“房、杜二人之功,与汉之萧何等同。当年汉高祖将萧何推为功臣第一,众将不服,汉高祖便怒骂众将:‘你们就像打猎时的狗,只会追着野兽和兔子跑,但是为你们找到野兽兔子、指示你们该往哪里追逐猎物的,则是人!你们之所以有功,也不过是像狗一样的功劳罢了(功狗也),而萧何,则发踪指示,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这才是人的功劳’。追兔的狗,是不能和指挥狗的人相提并论的。而房玄龄、杜如晦,就是朕的萧何,你们还有何话说?”

太宗说完这话后,包括李神通在内的宗室亲王以及功臣武将,也就没什么话说了。

房玄龄

八,司马光评价房玄龄、杜如晦

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给与了房玄龄、杜如晦非常高的评价,不仅评价他们辅佐太宗有功,更认为他们二人人格高尚。他在书中评赞道:“王、魏善谏诤,而房、杜让其贤;英、卫善将兵,而房、杜行其道。理致太平,善归人主。为唐宗臣,宜哉!”

意思是说,太宗时期的名臣王珪、魏征善于劝谏,于是房玄龄、杜如晦就将贤名都让于他们,不与其争名;英国公李勣、卫国公李靖善于带兵作战,房玄龄、杜如晦便常常举荐他们,为他们铺路。太宗贞观一朝的许多政事都是由房、杜处理的,正是由于他俩的功绩,才使得太宗有了贞观之治的成就,但房、杜二人却并没有与太宗抢夺历史上的光辉形象,而是甘做配角,将所有的英明,全都让太宗获得了。所以他们两人被称为有唐一代的宗师级大臣,这是合理的。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