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观古今,将军很多,可女将军不多;女将军也有,可以军礼下葬的,却只有她一人——她生前受三军敬重,擂战鼓,募义军,破长安,驻守娘子关,以马尿退敌,她死后唐高祖破祖制,亲赐谥号,以军礼厚葬她,命虎贲武士护卫她,极尽哀荣。

她便是生前帮父亲打半壁江山,死后以军礼殡葬的一朝公主——平阳昭公主。

她战功赫赫,博学多才,文韬武略,有不弱于男性的智谋胆识,又开创了不亚于开国君主的丰功伟绩,是中国历史女将群像中,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

她的人生经历与宫斗宅斗毫无关系,她的个人价值完全凭借自身努力,她的爱情故事平淡无奇,她的隐忍爆发并不靠母凭子贵,她以一介女流之躯冲锋陷阵,带领娘子军破阵杀敌,刀口舔血,建立千秋伟业,并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以军礼殡葬的公主,可谓是巾帼不让须眉。

李渊嫡女平阳,毅然决定留守长安

这是隋617年的初冬,老百姓的生活也和这将冷未冷的寒冬一样,透着瑟瑟的寒意——隋炀帝大兴土木,苛捐杂税繁重,百姓们叫苦不迭,民不聊生,纷纷加入义军,队伍逐渐壮大,人数逐渐增多,主力军已逼近长安城。

而在看似平静的长安一处私人别院里,平阳昭公主和她的夫君柴绍,正在紧锣密鼓地商量着事情。

早些时候,平阳昭公主父亲李渊托密使捎来一封书信,唐国公李渊这些年随军征战,积累了赫赫威名和累累战功,现正在晋阳任最高军事长官,在晋阳压制起义军的经历和隋炀帝的种种行径让李渊未雨绸缪,他意识大隋气数已尽,需得另谋出路,否则起义军攻破长安,他们一家首当其冲。

忧心三女儿和女婿的李渊随即修书一封,让女儿女婿火速离开长安前往晋阳以求安身立命,而他则已决心起兵,荡平乱世。

接到密信,柴绍却犯了难——他的妻子平阳昭公主乃是李渊嫡女,家中排行老三,自幼娇生惯养养尊处优,把这样一位金枝玉叶的大小姐独自留在长安城太危险,可举家迁逃又目标太大。

柴绍出身将门,现正在元德太子身边任职,悄悄北上投奔李渊是没有问题,但是带上平阳昭公主就会拖慢进程,甚至还有危险。

平阳昭公主看出了夫君的为难之处,她主动和柴绍商量,夫妻两分头行动,柴绍北上与李元吉回合一起投奔李渊,平阳昭公主则带着家中亲眷在长安城保全自身。

就是平阳昭公主这样一个果决的计划,让她摇身一变从相夫教子的内宅夫人,成为叱咤风云的将门虎女,自此开启了波澜壮阔的一生。

平阳广募义士,娘子军势如破竹

柴绍离开后不久,考虑到长安并不太平,平阳昭公主便携家前往鄠县,那里也有许多李家产业,又比长安更安全一点。

平阳昭公主既年轻貌美又气质高雅,一看便非俗人,乱世之中为了自保,平阳昭公主女扮男装化身“李公子”,一路平安到达鄠县后,“李公子”将财务家产全部变卖成钱粮,筹措物资以备不时之需。

在这期间,平阳昭公主亲眼目睹百姓流离失所,心生不忍,便用部分钱粮来赈济灾民,平阳昭公主的义举,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灾民前来投奔,“李公子”的名号也越来越响。

这边平阳昭公主在赈济灾民,那边李渊已经起兵反隋,在鄠县的平阳昭公主听闻此消息后做出一个惊人决定:“既然父亲、哥哥都在前线上阵,我在鄠县有这么多灾民投奔,也可以在后方支援他们。”

平阳昭公主说干就干,她以起义之名招募兵力,扩张队伍,换回红装的平阳昭公主英姿飒爽,雄姿英发,有勇有谋,不少义士听说“李娘子”之名,纷纷前来投奔平阳昭公主。

还有许多人一开始并不相信“李公子”的真实身份是女子,也惊讶于这位“李娘子”的胆魄,亲眼得见后,不禁刮目相看,决心誓死追随李娘子麾下。

就这样,平阳昭公主用短短三个月的时间就招募了来自全国各地的三万多人,这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中,规模最大的要数胡人商队何潘仁。

何潘仁手下兵多将广,昭公主为了招安,派家僮马三宝前去游说,何潘仁对昭公主嗤之以鼻,对派来的家僮自然也是吹胡瞪眼,“一介女流,有何真本事?”

平阳昭公主见此,便亲自登门拜访,这次邀见让何潘仁对“李娘子”之名心服口服,自愿臣服于平阳昭公主裙下,为她的胆略和才智深深折服。

女中豪杰昭公主自此不断壮大队伍,李家娘子军一时间声名远扬,以至于朝廷派军压制这支不一样的“女人的部队”。

而李家娘子军的主帅,平阳昭公主也绝不是绣花枕头,夫君是将门虎子,父亲战功赫赫,平阳昭公主自小便受到良好的军事教育,她在军事上的远见卓识丝毫不亚于老骥,总是能够敏锐地预测到战场变化并随时调整作战方案和部署。

在“李娘子”的带领下,娘子军多次坚守阵地,打碎了隋军一次又一次的进攻,甚至在与隋将屈突通的两军对垒中一鼓作气,将屈突通追出城外数百里!

屈突通可是军事世家出身,却在平阳昭公主这里吃了瘪,这次胜利也让李家娘子军们意识到,与其龟缩城中被动防守,不如出了城去主动出击,在娘子军的迅猛攻势下,鄠县全境和周边地区都被收入娘子军囊中。

与大家所想不同,女人做主帅的队伍并没有矫情,反倒更为彪悍,更为严明,平阳昭公主治下,威震关中,从最初的三万人到后来的七万余人,部队不仅没有松散,反倒更加紧密。

平阳昭公主令出必行,治军严明,全军上下唯公主马首是瞻,娘子军每占领一个地区,从不烧杀抢掠,也由此得到百姓们的纷纷爱戴和广泛拥护。

等到李渊九月底率主力渡黄河进入关中后,迎接他的是雄姿英发的女儿和她身后的七万大军,李渊心中百味陈杂,骄傲、自豪、诧异、羞愧……谁能想到,贴心的小棉袄居然还是一件军大衣呢?

而与夫君几月未见的公主,见到丈夫虽然难掩激动,却也没有太多时间留给夫妻俩,他们飞速重组了部队,从娘子军中挑出一万精兵并入李渊和柴绍的部队后,昭公主率剩余部下北上与李世民会合,两方部队一齐向长安挺进。

617年11月,李渊主力攻破长安,大隋灭亡,但各地武装割据势力依旧猖獗,李唐疆土有限,李渊派儿子们征战凉州,自己和女婿柴绍掉头去打薛举,将回防山西的重任,交给了女儿平阳昭公主。

出入山西的要道“苇泽关”也因为平阳昭公主驻守两年而更名为“娘子关”,这个名字自唐朝沿用至今,既是对平阳昭公主的肯定,又是对这支娘子军的赞叹。

这两年间,公主率兵修筑工事,利用地形严防死守,在一次与刘黑闼部的对战中,虽然敌众我寡,可平阳昭公主依旧不慌不忙,一边向太原请求支援,一边用煮米汤模仿马尿,来模仿关内人马众多的场景。

敌军果然被迷惑住,不敢轻举妄动,直至太原援兵赶到,昭公主打了一场以少胜多的经典之战,稳住了山西局势。

平阳昭公主有勇有谋,治军有方,军民人人爱戴,这样一位巾帼英雄,谁不能说一句大女子呢?

唐朝开国元勋,军礼下葬死因成谜

然而,曾立下了赫赫战功的平阳昭公主,却给我们留下了一个千古谜团——平阳昭公主的死因,究竟是什么?

根据史书记载,昭公主死前一年大概还在娘子关率兵驻守,那她的突然死亡就极有可能和战事有关,而她又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以军礼下葬的公主,而自古只有战死沙场之人,才以军礼下葬。

武德六年,昭公主去世,李渊送走了他的第三个孩子,悲痛难忍,他决定为爱女破格,以军礼下葬,当时负责礼乐事务的太常极力反对,依照唐朝葬礼规格,妇女下葬不设乐队。

李渊却大发雷霆,昭公主擂动战鼓,招募义军,为大唐基业付出了诸多心血,又岂是寻常妇女可以相提并论的?

在李渊的坚持下,平阳昭公主的出殡队伍前后有40名将士手持宝剑护卫,两侧则有虎贲武士随行,另有乐队演奏军乐,为她风光送葬。

平阳昭公主不仅以军礼下葬,还得到了李渊的亲赐谥号,李渊为爱女再破公主不加谥号的管理,以“明德有功”为由,将平阳公主赐谥为昭。

而关于昭公主死因的另一个说法则是,平阳昭公主死于家族遗传的心脏病。

写在最后

平阳昭公主是唐建国初期的一位奇女子,她开启了大唐百舸争流欣欣向荣的包容气象,有这样一位有勇有谋又胆识过人的公主作序,不难想象大唐将是如何的瑰丽华美,将会谱写怎样的盛世华章。

平阳昭公主也用她的自身经历告诉我们,所谓巾帼英雄,也不过是穿着红装上战场的将领,和男性相比,她们有不输于其的远见卓识,她们有不输于其的严明法纪,她们有不输于其的文韬武略,她们一样可以建功立业,可以创造属于自己的丰功伟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