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西北陆上丝绸之路,自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开辟了中国通往中亚、西亚的交通路线之后,逐渐成为中国与西方通商贸易和交往的主干道。这条路线大致是从汉代首都长安(今西安)出发,经甘肃河西走廊,进入西域(今新疆及中亚),然后经西亚到达欧洲地中海沿岸。这条陆上丝绸之路经过两汉、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经营发展,到隋唐时期出现空前繁荣景象。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兴盛发达起来。至明清时期,由于航海与造船技术的进步,特别是东西方新航路的开辟,海运更为便捷安全,东西方交通贸易逐渐转变为以海路为主。因此有清一代,西北陆上丝绸之路已经丧失中西交通主干道地位,加上受自然条件变迁、战乱频繁以及中国政治商贸中心东移的影响和政府管理不善、基础建设落后等原因,而日趋衰败没落。但是,它毕竟仍是内地与西北陕甘、新疆地区交通的必经之路。那么,清代西北丝绸之路的真实面貌究竟如何呢?当时人对此鲜有记载,更少有人专门去作实地考察,然而道光二十二年(1842),林则徐在流放新疆途中所写的日记,却正好为后人留下了详实、具体、生动的记录。

清代中叶,西北丝绸之路旧道,是京师经陕甘到新疆的官道。清政府在官道上设置军台、驿站,并配备一定数量的驻守官兵、马匹、车辆和食宿必需物资,主要供递送军情命令、奏报,接应往来官员、差役,以及押送军流人犯、遣送获罪官员所用。

林则徐在鸦片战争前期,领导广东军民进行反对英国鸦片贸易和武装侵略的英勇斗争,为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立下了卓越功勋。可是却遭到投降派的诬蔑陷害,道光帝竟斥责林则徐禁烟抗英“办理不善”“别生事端”,以至“糜饷劳师”,而将其撤职查办。1841年6月28日更下旨将他“从重治罪”,流放新疆伊犁。尽管中途曾受命协办河南开封黄河筑坝工程,但在大坝合龙之日,却接旨“仍往伊犁”効力赎罪。林则徐由于“河工积劳”,身染疾病,1842年5月至7月,暂留西安调治。病愈后,于1842年8月11日(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从西安出发,踏上前往新疆伊犁的漫长戍途,同时也开始了对西北丝绸之路长达四个月的实地体验与考察。

根据《大清会典》等资料,自京师至新疆伊犁的官道,计程约一万一千多里,途经155个驿站。而林则徐从西安出发,至1842年12月10日抵达流放地伊犁,约有8000里路程,途经100余个驿站。其间总共在西北丝绸之路旧道上跋涉了四个多月即125天之久。林则徐每天都写日记(又称《壬寅日记》或《荷戈纪程》),详细记录了每日行程和路线,现据中华书局《林则徐集·日记卷》排列其具体行程地点和日期(为查阅方便起见,仍用《日记》原稿的农历时间)。

整个行程可分三大段,第一是从陕西西安到甘肃兰州。林则徐一行于道光二十二年七月初六出西安城,过渭河,经咸阳县、醴泉(今礼泉)县,初八日到乾州。经永寿县,十二日到邠州(治所在今彬县)。然后渡泾河,经长武县,十五日到甘肃泾州,十七日进平凉府城。二十日过六盘山,经隆德县(今属宁夏固原市),二十一日至宁静州,二十三日过会宁县城,二十九日到甘肃省会兰州府。

第二是从兰州经河西走廊至新疆哈密。林则徐于八月初七离兰州,过黄河浮桥,经平番县,过乌鞘岭,经古浪县城,十四日到凉州府城(今武威市)。再经山丹县,二十八日至甘州府城(今张掖市)。九月初一经抚彝,初二经高台县,初五到肃州城(今酒泉市)。初八出嘉峪关,初十经玉门县,十四日到安西州。十八日过星星峡,进入新疆地界,二十三日到哈密城。

第三是从哈密到伊犁。到哈密后林则徐选择了天山“小南路”的路线。他在日记中详细解释道:“新疆南北两路皆此分途,天山横亘其中。”北路去伊犁,本应从达般、巴里坤走,南路去喀什,应从吐鲁番走。但此时新疆已是冬天,北路达般其寒彻骨,而且“雪后路径难辨,倘有迷误,即陷于无底之雪海。故冬令行人虽往北路,亦多由吐鲁番绕道。”可是偏偏南路吐鲁番道上又有十三间房为古之黑风川,若起大风,能把车马吹到空中,亦行人所惮。幸亏还有一条小南路,由哈密西280里之瞭墩再分途往北,“既避北路达般之雪,又避南路十三间房之风”。于是林则徐一行九月二十七日至瞭墩,十月初六入奇台县城,十一日至阜康县,十三日进乌鲁木齐城。然后经昌吉县城、绥来县城,过玛纳斯河,二十二日至乌兰乌苏军台。二十五日经库尔喀喇乌苏,二十九日入精河土城。十月初三经托霍木图军台,过赛里木湖、塔尔齐山,十月初九终于抵达流放地伊犁(今伊宁市)。共计行程八千余里,历时125天。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