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通日报

消费“实惠账”、合作“双赢账”、绿色“未来账”——

从三个账本看 中国“新三样”造福世界

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作为中国外贸“新三样”,广受全球消费者青睐的秘密何在?高品质、性价比吸引消费者“用脚投票”,合作机遇吸引合作伙伴“从心而行”。而在家庭和企业的“小账本”之外,迫切渴望解决绿色发展的国家和地区,也欢迎中国提供低碳解决方案和技术赋能。

中国新能源产业在开放竞争中练就了真本事,代表的是先进产能,不仅丰富了全球供给,缓解了全球通胀压力,也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转型作出巨大贡献,是中国优质产能造福世界的一个缩影。

消费者“实惠账”:

中国品牌性价比高

在海外社交媒体上,不少网友分享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观察。在今年初的2024年日内瓦国际车展上,中国汽车品牌毫无疑问再次抢占“镁光灯”。在YouTube上拥有25万订阅的账号“SDA Dan Cars”称,2024年日内瓦国际车展上最大最抢眼的展台中必然包含中国品牌,“我们一定会看到更多中国品牌进入欧洲,我们应该对中国品牌说‘欢迎你’。作为消费者,购买中国车是一种双赢”。

YouTube账号“MOBILITY INSIDER”在对2024年日内瓦国际车展的亮点介绍中,首先展示中国车企比亚迪的展台,他反复使用“众所周知的高质量”“设计好”“非常具有吸引力”等评价。在介绍“海豹”时他说,中国车“海豹”的品质很高,坐在车里能明显体验到高级感,它的实用性、续航里程以及价格比某些海外品牌更具吸引力。

还有外国网友在海外社交平台上评论,经过十多年激烈竞争,中国车企已站稳脚跟,“看看中国本土市场你就会明白,中国品牌的电动汽车性价比更高,消费者用同样价格可以买到比日系、德系车品质更好的车”。

全国乘用车市场信息联席会秘书长崔东树介绍,2023年,中国汽车出口达到500万辆级,出口均价达到1.9万美元,实现“量价齐升”,“这意味着中国汽车出口不仅脚步更远,其品质和认可度也在不断走高”。

合作伙伴“双赢账”:

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近距离观察中国外贸“新三样”出口的海外企业家指出,中国外贸“新三样”受欢迎不是“一锤子买卖”,而是与世界互利共赢。

“我的中国之行收获颇丰。”4月底,整车物流服务供应商德国莫索夫集团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约尔格·莫索夫专程前往中国,考察企业在上海最新成立的亚太业务中心,并与上汽名爵、比亚迪等中国自主品牌负责人见面,进一步推进中国汽车出口欧洲业务。

“中国汽车让我们大开眼界,无论是外观设计还是产品性能都很好,在欧洲非常受欢迎。”从业超过30年的约尔格·莫索夫说,随着中国汽车出口欧洲“爆发式增长”,莫索夫的中国合作伙伴名单越来越长。

“中国是莫索夫集团的重要战略市场,这不仅因为中国是全球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因为投资中国意味着莫索夫集团有更多机会与中国企业合作共创,通过相互合作和学习,促进发展,保持全球竞争力。”约尔格·莫索夫说。

“我们希望全球汽车产业供应链得到改善,而不是‘脱钩断链’,中德经贸合作前景广阔。”约尔格·莫索夫说,“我们支持公平贸易,因为公平贸易意味着最好的产品以最好的价格取胜。欧盟的明确目标是最终实现零碳排放,现在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考虑在欧洲建厂,这也给中德汽车产业合作带来更多机遇。”

绿色发展“未来账”:

携手共解低碳课题

中国“新三样”出海,既有中国企业身怀其璧想要“出去闯一闯”的欲望,也有海外绿色转型等待携手“解题人”的渴求,这是“走出去”“请进来”的供需双方精准对接,绝非中国单向的低质输出。

在哈萨克斯坦阿拉木图州的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正是由中国企业寰泰能源与哈萨克斯坦合作伙伴共同投资建设的。

卡普恰盖100兆瓦光伏电站对于当地人意义非凡,在2019年并网投运的时候,实现当地大规模新能源电站从无到有的突破。据了解,寰泰能源在哈萨克斯坦投资的新能源项目中有6个总计380兆瓦的新能源项目已并网运营,年发电量可满足约60万户当地居民的用电需求,每年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00万吨。

寰泰能源董事长南逸表示,我们持续为投资所在国带来环境友好、可持续、可负担的清洁能源电力,进一步降低当地电价,用中国智慧、中国技术、中国方案为当地增添绿意,也为全球绿色低碳进程贡献一份力量。

不仅算好绿色宏观大账目,中国绿色低碳新技术、新成果的智慧外溢,也让海外个人的家庭小账本获益。国际能源署近日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全球光伏总产能80%以上来自中国,而欧洲是中国最主要的光伏组件出口市场。在德国生活的一名网友晒出自家用2万欧元在屋顶装上40块太阳能光伏板和10度蓄电池后的账单——一年电费从此前的4000欧元下降到400欧元。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海外没有给自己的技术、项目“砌围墙”“划领地”,不仅“授人以鱼”,更“授人以渔”。哈萨克斯坦小伙巴拉克·库尔梅图加入寰泰能源已有三年,他说,“作为本地员工,我们有大量机会与来自中国的工程师、专家交流业务,他们都特别希望我们能获得丰富的经验与技术,帮助我们的国家变得更好”。

据新华社北京5月16日电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