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法治时报□ 本报记者 吴良艺

□ 本报通讯员 韦奇 李高盛

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百色市西林县马蚌镇八大河村平寨屯,看山,苍翠欲滴;望水,碧波轻荡;进村,赏心悦目;入院,清心静雅……乡间道路宽敞整洁,农家小院别致宜居,似一幅景美、村净、人和的“富春山居图”。

“是党支部组织我们弄的,现在路又宽又平,家家户户都干净整洁。”村民吴尚群自豪地说,“我们还在房前屋后种上了花草,住着很舒心。”

这是西林县实施“千村引领、万村提升”工程蜕变的剪影。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我们立足绿色发展区功能定位,紧扣‘产业先行、产村融合,共建共治,和美乡村’的建设思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西林县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指挥部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县特色产业覆盖率达99.37%。

古障镇央达村,山顶林木、山腰茶叶、山脚水果、房前蔬菜、房后桃李花开,是当地绿色产业发展一大特色。

从过去的“问题村庄”到如今的富美村庄,央达村党支部书记韦文兵深有感触。他说,过去的央达,生产方式单一,人居环境脏乱差,发展意识不强、刑事治安案件时有发生。近年来,通过强化组织引领,团结村民平等协商、谋划生产发展,转变了群众“懒”思想,增强了法治观念,如今实现由乱到治的转变。

“和美乡村建设,不是基层党组织的‘独角戏’,而是多方力量的‘大合唱’。”西林县委政法委负责人介绍说,西林县推行“大数据+网格化+指尖+脚板”乡村治理模式,开辟了和美乡村建设的新路径。

在普合苗族乡新丰村,每家每户大门旁都挂着网格员服务联系卡,上印二维码,下书“有事@我,码上服务”。“这个二维码,功能可不少!”普合苗族乡新丰村党支部书记熊章乐介绍,新丰村开展智慧党建,推进“市域治理·西合党建”5G+大数据平台建设,通过“码上服务”功能,群众足不出户便可扫码“点单”反映诉求,网格员“接单”后及时处置,由群众进行星级评定。

“之前村里的水管坏了,我们用手机扫家门口的二维码反映,村上很快就派人来修好了。”普合苗族乡新丰村村民王文花欣喜地说,“码上服务”易操作,办事快,很实用。

西林县各地还因地制宜,探索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以“积分制”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建设积极性。

足别瑶族苗族乡央龙村,在村部“三务”公开栏前,时常有群众前来查看自己积分情况。“遵守村规民约记10分、参与治安巡逻记10分、卫生清洁记10分、外出务工记5分、发展产业记5分……”足别瑶族苗族乡央龙村村民张春林指着公开栏的积分表介绍。

“积分制让工作可量化、有抓手,将‘村里事’变成‘家家事’,激发群众参与乡村建设‘大热情’。”足别瑶族苗族乡央龙村驻村第一书记黄耿亮告诉记者。

宜居宜业,“塑形”当先;和美乡村,“铸魂”为要。在西林县,“四治融合”的治理效能不断释放,党建引领下的共建共治共享不断凸显,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在驮娘江的两岸,一个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正翩翩走来,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生态优文化兴治理善的乡村愿景正一步步变成现实。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