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向垃圾分类2.0进阶

柳森

目前,一批标准化、智能化、装配式一体化垃圾箱房在上海落地,助力上海垃圾分类进入2.0时代。相比传统垃圾箱房,装配式一体化垃圾箱房更符合“绿色建筑”的理念。一些箱房还融入了节能技术,如太阳能板、保温材料、洗手水循环利用等,以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对环境的影响。资料图片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为了倡导“零废弃社区”理念,在公共空间里增设了社区小菜园、堆肥箱、闲置物品流通再生站、日化用品灌装补充站等零废弃元素。80%以上的活动源于居民的创意,依靠居民来执行。 受访者供图

“三期十步法”源于爱芬环保十多年来的经验总结。实践表明,大部分小区都可以以此为模板,更简单、快速地开展推进工作。图为“三期十步法”流程示意图。 受访者供图 本报记者 柳森

爱芬环保是上海一家专注于推动社区垃圾分类的社会组织。十余年来,它所形成的一系列工作经验、方法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采纳。

日前,他们带领十余位来沪学习的外省市同行,走访了多处对于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场所。在这些现场案例的背后,既有经验的总结,又有开启未来的思考。

这些走访路线的背后,有哪些值得分享的经验,又启示了哪些面向未来的探索方向?爱芬环保联合创始人郝利琼向记者娓娓道来。

让“不可能”变成“可能”

城市周刊:前不久,你们用两天时间,带着十余位外省市同行,走访了上海及周边地区4处对于推进垃圾分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的场所。怎么会想到举办这样的活动?

郝利琼:爱芬环保成立于2012年。我们是一家致力于推动城市生活垃圾问题解决的环保公益机构。我们的主要工作是为城市社区提供垃圾分类和减量的解决方案。通过协助社区设计垃圾分类实施方案,撬动社区各个责任相关方的动力,组建并赋能社区工作小组,为志愿者团队、物业保洁等相关方开展培训,对分类成效进行监测评估。希望能够帮助社区形成一套可持续的垃圾分类管理体系,并且推动居民实现自主地参与和分类。

当我们的这些工作在上海进展得比较顺利、形成一些可以复制和推广的经验以后,差不多在2020年,我们开始往上海以外的地域拓展。我们希望把这套被实践证明还比较有效的方法,带给更多的城市、更多有志于推动城市社区垃圾分类的同行。

在与外地同行交流的过程中,他们经常很遗憾地表示,真正由居民自己分类、形成可持续的垃圾管理的小区在当地很难实现,想要在更大范围推动垃圾分类困难很大。

这跟我们早期的经历其实是一样的。2011年,我们刚开始进入这个领域展开工作,也是“两眼一抹黑”。而我们最初的信心恰恰来源于先在一两个社区获得成功,再通过一个又一个小区的不断验证,日积月累,实现垃圾分类从量变到质变的飞跃。

所以,我们非常希望能够分享的体会、经验和擅长,协助外地的社会组织或企业能在当地推动一两个真正意义上的垃圾分类示范社区。只要从做成第一个、第二个示范社区开始起航,就能积累经验,提升信心。

2021年,我们在北京市企业家环保基金会的支持下,推出了“加分计划——社区垃圾分类减量专业能力提升项目”。针对国内以推动垃圾议题为使命的组织和机构,希望通过参访培训、落地实践、项目传播、政策倡导等方式,促进他们对垃圾议题有更深的理解,进而协助他们在本地推动垃圾分类的示范社区创建,提升当地垃圾分类的氛围和信心。

氛围和信心从哪里来

城市周刊:在参访活动的路线设计上,如何体现你们积累下来的工作方法和理念?

郝利琼:最近这一次“加分计划”活动的主要目的,是帮助同行和他们所服务的社区的负责人,对上海社区垃圾分类及无废社区工作开展的全过程,建立起一个具有全局观和系统观的理解和认识;还希望能帮助他们对社区垃圾分类“三期十步法”等比较核心的技术、方法,积累实地的感受和体验。所以,在活动的第一天,我们就带他们走访了位于静安区的宝山路街道。

宝山路街道是爱芬环保开始第一个垃圾分类试点的小区所在地。截至今天,我们已经在这个街道服务了13年了。我们也是在这里,摸索出了“三期十步法”工作流程的原型。

在宝山路街道,我们先后走访了雅宾利小区和扬波大厦。雅宾利小区从2017年开始开启垃圾分类,成功破解了中高档小区志愿者招募难、居民自主分类难、物业管理难等难题。

扬波大厦是我们协助开展垃圾分类试点的第一个小区。当时,上海市政府并未将该小区列入试点范围。但经过各方的努力,在2011年,该小区成了上海第一个居民自主进行垃圾分类的小区。设置11个分类箱房、箱房旁边设计休闲娱乐空间、投放点改造成花园角,都是扬波大厦的特色。

参观后,我们邀请社区居委会干部、物业经理一起坐下来,介绍居委会、物业、第三方组织在垃圾分类工作中的角色和分工,以及他们之间如何形成互利互惠的协助关系,给伙伴们带来不少启发。

最重要的是,我们想帮助他们去体会和感受——很多看起来有点困难的事情,其实可以通过更轻巧、更人性化的方式寻求转机。

看完上海的经验,我们来到邻近上海、位于昆山市的慈济环保站。工作人员在介绍了慈济基金会几十年的发展历程及慈济的人文环保理念之后,引导大家一起做了几乎每个来访者都会做的事——塑料瓶精细分类。

伙伴们戴上手套,开始认真地剥离塑料饮料瓶的包装纸,并根据颜色进行再分类。即便是一个小小的饮料瓶,瓶身、瓶盖以及塑料包装都要分开处理。分得越细,再利用的价值就越高。动作愈发熟练后,参与者会全然地专注于当下,心中只有自己和手中的瓶子。这也是很多人自发来到这里做环保志愿者的原因——在参与环保活动、为地球减负的同时,自己也能收获专注做一件小事时的安宁,快乐又满足。

据介绍,在慈济环保站,经过志愿者们处理的回收品最终会以比市场均价略高一点的价格,转卖给资源回收商,所得资金进入到慈善基金,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

参访的同行纷纷感受到:我们在保护环境、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同时也可以传递善意和美好的愿望,向“与地球共生息”更进一步。这样的理念其实也是垃圾减量、资源循环活动需要倡导的。毕竟,推动垃圾分类是短期目的,真正长远的目标是让生活在现代文明里的每一个人惜物、节能,从而共享更美好、可持续的环境。

精彩呈现背后是智慧集结

城市周刊:第三站和第四站,你们分别来到位于苏州市的康泾湾社区和位于上海市新华路街道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

郝利琼:在苏州市康泾湾社区,爱芬环保的合作伙伴机构——昆山市鹿城环保志愿者服务社已在该社区深耕多年,探索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社区垃圾分类和减量管理体系。

来自鹿城环保社的老师及社区工作人员带大家参观了小区堆肥点及社区花园,详细介绍了社区如何利用厨余垃圾和绿化垃圾堆肥,让厨余垃圾化作更护花的“春泥”。

如何取得社区和居民的信任?如何在社区筹划堆肥事宜而居民又能够欣然接受?如何将堆肥土用于打造社区的绿化和生态花园?随着交流的深入,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会在参访者的脑海中形成大致的雏形,由此产生的疑惑也在随后的座谈会中得到回应和开解。

新华·社区营造中心由上海市新华路街道引领并发起,由社会组织“大鱼营造”具体负责筹款、运营并开展社区营造活动。在这个共创空间里,各种形式的零废弃元素呈现出“一步一景”的状态,给参访者留下“友善”“松弛”“有趣”“洋气”的印象。

“大鱼营造”的联合创始人何嘉老师向我们介绍了可持续社区商店和社区花园背后的故事。据介绍,目前,营造中心80%以上的活动皆由居民自己策划、启动,自己出力气、下功夫执行落地。“大鱼营造”的核心使命是为社区居民提供平台,持续产出高质量的社区营造内容,通过公共空间的氛围营造,将居民与社区链接到一起。

通过上述两个社区的参访,我们希望传递的理念是:不同社区无需拘泥于某个具体的模板,完全可以因地制宜,探索最适合自身特点和需求的行动方案;行动方案的精彩呈现,离不开众人智慧的集结。

就好比我们曾经为了在一些社区推动垃圾分类,改造垃圾箱房、改善垃圾投放区照明条件、设置可洗手的水龙头……这些细节看上去微小,但如果我们认真投入地做好每一个微小的细节,就有可能为居民创造洁净美好的投放环境,让大家更愿意持续地做好分类和减量的工作。

我们相信,通过“加分计划”这样有针对性的项目,那些由我们创造出来的经验,可以赋能更多外地社会组织,让他们成为推动垃圾分类在更多城市、社区落地生根的积极力量。

有了上述两个成熟案例提供的“经验模板”,同行们纷纷开始构思哪些经验是自己的所在地可以借鉴使用的,哪些项目可以通过转化,到当地做出特色。

也许在不远的将来,我们就能在全国各地看到更多带有属地特色的“垃圾分类行动方案”“社区营造中心”应运而生。

进阶的关键是持续发力

城市周刊:带领走访的过程对于你而言,也是立足经验的再出发——为推动垃圾分类向“2.0版本”进阶,汇聚更多的民间智慧。此行你有何收获?

郝利琼:上海的垃圾分类做到现在,一直维持着很高的水准,真的让我们非常自豪。不过,这两年,一些社区出现了市民对垃圾分类不怎么认真的“回潮”现象。所以,我们在这次走访中特别关注了这个问题。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凡是能把垃圾分类坚持得比较好的社区,没有一个是靠居委、物业、居民单独一方发力就做成的,也没有一个是“做好了就不管了”的。

坦白地说,坚持垃圾分类就是要靠不断地提醒、不断地盯着,随着小区情况的变化不断调整干预措施。政府的法律法规和政策引领是一个保障。更重要的是,社区居委会、物业公司始终要把“垃圾管理”这件事放在心上,持续用力,绝不放松。

城市周刊:对于倡导居民自觉坚持,你们有什么好办法?

郝利琼:我们实践下来发现,越朴实的办法越管用,越简单管用的方法越容易坚持。主要的发力点可能在于社区层面的氛围营造和定期监管。

在氛围营造方面,每个小区需要创造更本地化的提醒方式。比如,在楼道内的宣传栏张贴色彩鲜艳、设计感强烈的海报,在垃圾箱房附近摆放一个滚动播放语态友好的提示短语的小喇叭,邀请社区热心居民定期参与“垃圾分类月报”的制作、参加位于公共空间的黑板报的设计和书写……这些直接针对居民个体的提醒,只要能长期坚持,是非常管用的。

在定期监管方面,我们的建议是社区层面的“三驾马车”(通常指社区党委、社区居委会、物业管理企业)能够通力合作,定期协调。当发现居民垃圾分类率下降后,要及时安排工作人员或居民志愿者到垃圾箱房旁重新值班。这一类的志愿活动无须多,每年有一两次就可以了。值班时间虽短,却能起到不错的提醒作用。

向垃圾分类2.0版本迈进,多方合作与持续发力缺一不可。像新华·社区营造中心那样,坚持用“友善”“松弛”“有趣”“洋气”的方式方法,倡导居民过垃圾减量的生活,共同营造“少废弃”甚至“零废弃”的社区家园,也值得学习。“绿色生活新方式”是当下的年轻一代更易共鸣、乐于追求的,他们特别愿意参与其中、献出自己的一份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