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宁夏日报

孙秀丽

以延安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红船精神等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凝聚了党的光辉历史,体现了党的伟大成就,不仅是我们党的宝贵精神财富,也是上好“大思政课”的鲜活素材。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高效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对新时代推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具有重要意义,既有助于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习积极性,提高思政课程育人效果,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推动学生将理论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为培养更多高水平、高素质时代新人奠定坚实基础。

优化课程内容,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思政课程有机融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沉淀积累而成的宝贵精神财富,而高校思政课程承担着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综合素质的新时代人才的重任。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高校思政课程的鲜活素材、融通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媒介,高校思政课程则是弘扬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有效渠道和载体,二者联系密切、相辅相成。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程,需要优化课程内容,将二者有机结合。一方面,需要丰富课程内容。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典型人物和事件进行深入挖掘与分析,并将其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中,以提高思政课程的生动性、具体性、针对性,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加深对党的理解与热爱,激发学生的爱国精神和社会责任感;另一方面,需要创新课程设计。课程设计是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程的重要环节,教师应在充分考虑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结合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特点,使课程设计更具时代感,更加贴合学生实际需要。

创新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新媒体时代已经到来,我国高校思政课程也迎来了新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已经难以满足学生需求和时代发展要求,高校应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方法与手段,将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有效融入思政课程。首先,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和多媒体技术,制作生动有趣的课件,向学生展示思政教育的理论体系和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现实意义,以提高思政教育的吸引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教师可以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时间和空间限制,推动课堂与网络深度融合,开展线上教学、课程直播、网络测试、线上交流讨论等,鼓励学生自主学习,提高思政教育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再次,还可以利用现代科技创新教学模式,包括开展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在线提问、发表观点等,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采用情境式教学,运用网络和科技手段设定具体情境,增加实践环节,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使学生进一步感受到思政教育的价值和魅力。

强化实践教学,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力量。实践教学是思政教育必不可少的关键环节,它能够将学生所学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养和综合素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是我国重要的精神财富,为高校开展思政教育提供了不竭的源泉和动力。因此,需要强化思政教育的实践教学环节,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伟大力量。首先,高校可以组织实践活动,通过前往革命圣地、历史遗址、名人故乡等开展红色之旅,聆听革命故事,让学生能够实地参观,身临其境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精神的伟大之处,体会革命先烈的英勇精神。其次,可以组织社会调查,引导学生深入基层,了解党的政策制度在基层的落实和执行情况,使学生体会社会的进步和国家的发展,从而增强对党的领导的信任与支持。再次,可以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自身的光和热,自觉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

完善评价体系,注重全方位考察学生在思政课程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课程评价体系是课程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对于提高课程质量、推动教学方法创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思政课程需要构建科学的评价体系,以推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更好融入思政课程。首先,需要提高思政课程评价指标的科学性和全面性。指标体系应包括学生对党的事业、党的崇高理想、党的精神等各个方面的理解和把握程度,确保评价指标与思政课程教育目标相一致。其次,需要注重过程性评价。要改革传统评价方法,重点关注学生在思政课学习过程中的综合表现,包括课堂参与情况、小组讨论表现、社会实践活动等,以全面了解学生在思政课程中的学习状况。再次,结果性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该部分的评价需包括学生期末考试成绩、论文撰写情况等,以全面检验学生对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掌握和了解程度。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的有机融合、平衡发展,有助于提高评价的全面性和客观性,为转变教学策略、提高教育质量奠定基础。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程任重道远。面对机遇,我们要及时抓住,继续深入探讨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的时代内涵与价值,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法,强化实践教学。面对挑战,我们要保持清醒头脑,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携手并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拼搏。

(作者单位:郑州升达经贸管理学院)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