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福建日报

□张桂辉

教育部办公厅近日印发的《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明确了12项基础教育规范管理负面清单。其中,第八、第九项为:“严禁……以各种方式挤占学生‘课间十分钟’休息”“严禁……挤占德育、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笔者由此想到,当下不少孩子因为课外活动时间被挤占,从而导致社交不足问题。

今天的孩子,从吃的、喝的,到穿的、玩的,较之六七十年前的吾辈,不知要优越多少。可是,他们也有自己的苦恼——缺少必要的社交机会。社交,是人们通过一定的形式或途径,传递信息、交流思想以达到增进了解、巩固友情等目的的社会活动。当下许多孩子,尤其是城市中小学生,自己支配闲暇时间、自由选择社交活动,成了可望而不可即的镜中花、水中月。久而久之,不少孩子缺乏基本的社交能力,成为成长道路上不可忽视的问题。

今天孩子们的社交机会为何变少了?有的学校偏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略了孩子社交能力的培养;有的担心孩子课间10分钟离开教室会出事,禁止他们参加课外活动。其实,课间10分钟是学生进行社交活动的良机,他们可以利用这段轻松的时间与同学们分享彼此的学习、生活经验,培养沟通能力、共情能力,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从家长角度看,有的家长一边盼着孩子长大后能够出人头地,恨不得把孩子的所有课余时间都用在各种技能培训上;有的对孩子关心过度、怕这怕那,不放心让孩子独自出去玩。这样年复一年,导致一些孩子缺少社交兴趣、缺乏社交能力,显然不利于他们今后顺利地融入社会。

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乃人之常情。殊不知,孩子要成才就得先成人——成为一个身体健康、心智正常的人。不给孩子充足的社交机会,不利于孩子身心发育不说,长大后还可能导致他们性格怪异、孤独自闭,不知道如何正确与人打交道,甚至可能走上人生歧途。

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社会化的过程。有鉴于此,学校应当重视学生社交能力的培养,确保课间10分钟让孩子自由活动,经常组织开展团队活动、鼓励学生参加课外兴趣小组。家长则应当为孩子“松绑”,尽量多给孩子提供些社交机会,使之得以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