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北京博物馆月四大主题周在启动仪式上正式发布。展览周(5月18日—5月24日)与2024北京博物馆月同步启动,以“博物馆之城里的故事”为主题,推出“百馆千展万人观”活动,组织百余家博物馆参与,宣传推介线上线下近千场展览,每天面向社会公众和首都高校大学生发放万余张博物馆免费免预约门票。

“百馆千展万人观”活动与市委宣传部、市委教工委主办的“‘京’彩文化青春绽放”古都行同步展开,观众朋友们可以通过“北京博物馆云”小程序参与惠民活动;文创周(5月25日—5月31日)以“博物馆之城里的集市”为主题,推出“一赛六集多空间”文创活动。将在5月25日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启动2024北京文博创意设计大赛和文创周活动。5月25日—26日,在国家自然博物馆、北京大运河博物馆等博物馆设立6个周末文创市集,还将组织全市博物馆选取文创精品,以打折或买赠等方式开展“文创产品惠民购”,并推出丰富多彩的配套活动;电影周(6月1日—6月7日)以“博物馆之城里的光影”为主题,选取近30家博物馆和10余部精品影片,在延时开放时段推出“博物馆+电影”系列活动,打造博物馆电影之夜;阅读周(6月8日—6月14日)以“博物馆之城里的书香”为主题,结合博物馆特色和全民阅读活动,组织全市博物馆联动开展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博物馆+阅读”系列活动,唱好建设博物馆之城和书香京城“双城记”。

“一册一图”记录213家博物馆信息

北京博物馆众多,类型丰富,如何逛博物馆,找到适合自己的展览?启动仪式还发布了北京市文物局精心制作出品的《北京博物馆导览》与《北京博物馆地图》。《北京博物馆导览》详尽记录了213家博物馆的丰富信息,从古韵十足的历史文化类到科技感满满的自然科技类,从革命纪念到艺术殿堂,还贴心标注了博物馆免费开放及晚间开放信息,方便快速定位。《地图》则以生动直观的方式展示了北京博物馆布局,通过图标区分七大类别,一图在手,尽览博物馆全貌,信息齐全,便于规划行程。

《北京博物馆导览》和《北京博物馆地图》这“一册一图”,涵盖了北京16个行政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7大类别、213家博物馆(186家备案博物馆和27家类博物馆),无论公众是钟情于红墙碧瓦的古代宫殿,还是向往现代科技的魅力,或是想领略名人故居的雅致,“一册一图”都能提供一站式向导服务。

北京再添10家国家一级博物馆

启动仪式上,国家文物局和北京市文物局为在第五批全国博物馆定级评估中荣获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北京10家博物馆授牌,包括中国华侨历史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中国海关博物馆、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宋庆龄同志故居、民族文化宫、民航博物馆、中国现代文学馆、中国铁道博物馆、园林博物馆、香山革命纪念馆,这些博物馆以高水准的收藏、研究、展示、教育和管理等,为“博物馆之城”的宏伟蓝图添上浓重一笔。

文/本报记者 刘洋

推荐展览

京津冀博物馆共展馆藏珍品

昨天,备受瞩目的“燕赵乘春复此行——京津冀协同发展专题展”在北京大运河博物馆(首都博物馆东馆)开幕。此次展览由首都博物馆、天津博物馆和河北博物院共同主办,展览面积1780平方米,共展出珍贵文物、历史档案和展品398件(组)。

展览内容丰富,围绕北京城市功能演变带来的城市群关系,分为三个单元:“古代京津冀‘首都圈’的形成”“近代京津冀城市群的形成”以及“当代京津冀协同发展足迹”。通过这三个单元,观众可以清晰地了解到京津冀地区城市关系的历史变迁,以及以北京为核心的城市群布局的发展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展览还特别强调了长城文化带、大运河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对京津冀地区之间联系所起到的关键作用,进一步揭示了建立在城市关系史基础上的“城市群”内在联系。

此次展览的亮点之一是展出的重点文物,包括距今200万年的石核、商代的绳纹敞口罐、战国时期的“郾(燕)王职”戈等,这些珍贵文物生动地展现了京津冀地区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同时,展览还通过展示《热河全图》四条屏、《天津行宫图》等清代文物,再现了京畿地区特有的城市关系与城市功能。

互动表演重现孔子教学场景

昨天,“高山景行——《孔子圣迹图》主题文化展”在孔庙和国子监博物馆开展。展览以馆藏明代《孔子圣迹图》为主要展品,辅之以其他版本的《孔子圣迹图》,以及古代画像石、壁画、古籍、绘画中的单幅孔子图像,用图说的形式展示历代孔子图像、馆藏《孔子圣迹图》,以及《孔子圣迹图》中孔子周游列国、寻访礼乐、传道授业解惑的画面,旨在展示孔子及其教育故事。

展厅中开设了体验空间,现场观众可以在《俎豆礼容》前动手摆放“俎”与“豆”,感受幼年孔子如何练习行礼演礼;在《适卫击磬》前亲自敲击石磬,倾听木石相击发出的清脆悦耳之声;在《学琴师襄》前拨动古琴琴弦,让袅袅琴声在展厅中回荡。此展览将持续至6月30日。

博物馆日的音乐展演现场掌声不断,情景式互动表演深受观众喜爱。夫子的弟子们“穿越”而来,与现场观众热情互动。通过古琴独奏《文王操》、古筝合奏《采薇》等古典音乐的演奏,观众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乐舞文化的韵味。更有趣的是,“子贡”“子游”与观众进行问答互动,这种轻松活泼的方式不仅增加了活动的趣味性,也让观众在互动中学习和了解了更多的传统文化知识。

本组文/本报记者 刘洋

相关新闻

“金石刻初心”拓片体验思政课走进首师大

“一轴三带”话北京,“金石初心”说传承。昨天正值“5·18国际博物馆日”,由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主办的“金石刻初心”主题思政课在首都师范大学北一区外语楼举行,石刻馆带来的“拓片体验”受到师生欢迎。

本次活动由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文化遗产研究中心承办,校学生文化遗产与博物馆协会组织举办。活动分为“文物宣讲”和“拓片体验”两部分。

北京地区石刻文物丰富,蕴含着大量有关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宗教、礼制等方面的信息。在宣讲环节,石刻馆讲解员团队以新铸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碑、御制重修钟楼碑、乾隆汇通祠诗碑、北魏太和造像、天桥双碑、万宁桥六个主题作为切入点,探析北京老城、中轴线、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让同学们感受金石文物的独特魅力。

宣讲团队中不乏青年身影。曹卜予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的大三学生,也是石刻馆的实习生。通过两个多月的实习,她对北京地区的碑刻有了初步了解。在讲台上,曹卜予结合儿时的记忆,向大家介绍了“御制重修钟楼碑”的历史。

宣讲团队中还有一对亲姐妹,杨威如是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高一学生,杨静如是北京市海淀外国语藤飞学校五年级学生,姐妹二人都是石刻馆的小志愿者。昨天是她们第一次站上大学讲台,二人共同讲述了“北魏太和造像”的文物故事。

宣讲结束后,由石刻馆文创部的郭继华老师,指导同学们进行拓片实操练习。拓片亦称拓本,是指以笺纸在金石上打拓文字与图画的复制品,拓片为人们研究、学习、欣赏金石艺术提供了方便。在动手实践环节,同学们分组体验,在老师手把手的指导下,一张张拓片呈现在面前。

“感谢老师的指导,让我人生中第一次接触到拓片技艺。”首都师范大学文化遗产专业的大三学生徐蔚晴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她来自中国香港,高中时就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浓厚兴趣,因此来到首师大学习。目前她在石刻馆实习,接触到众多石刻文物的同时,加深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而且实习过程中的讲解服务,对提高普通话水平有所帮助。

石刻馆志愿服务队队长闫霞介绍,今年5·18国际博物馆日的主题是“博物馆致力于教育和研究”,为此他们准备了《金石刻初心》主题思政课,首师大是他们进校园的第一站,共有46名学生参加此次活动,大部分来自首师大历史学院。活动的下一站将于5月26日移至中央财经大学举行。

文/本报记者 崔毅飞责任编辑:李墨涵(EN043)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