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图为村民正在码放菌棒。

□本报记者 李永兰 摄影报道

夏日炎炎,走进位于海东市乐都区岗沟街道西岗村的灵芝培育基地,一股清香扑鼻而来,数万个菌棒整整齐齐地码放在大棚内,菌丝正在慢慢发育,待灵芝生长后,这些灵芝将按照订单需求发往全国。

“这些灵芝的‘老家’在山东,海东的气候也很适宜灵芝的人工种植。”来自山东省的张庆华是这些灵芝的“主人”,他告诉记者,山东省聊城市冠县店子镇村民从1987年开始种植灵芝,现有灵芝大棚1万余个,年产灵芝子实体、孢子粉1.2万余吨,盆景40余万盆,灵芝产量占到全国的三成,被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命名为“灵芝产业化基地”,获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和山东省灵芝特色小镇,西岗村种植的灵芝就来自这里。

这几年,西岗村的“庭院经济”发展得风风火火,无论走进哪家农家院,院内基本宾朋满座,已然成了当地群众的“聚宝盆”,山东灵芝在这里“落户”,为西岗村的发展增色不少。

2022年,西岗村为了充分利用土地和自然资源优势,使用中央财政衔接资金430万元,实施了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平整2.933公顷土地后,建设了17栋可移动式温室大棚;2023年1月,西岗村与承租方签订租赁合同,由承租方种植经营,第一年租金为17万元,除支出土地流转费用外,剩余资金全部用于壮大村集体经济。

张庆华是一位灵芝种植“能手”,今年1月份,张庆华和西岗村“两委”正式签订合同后,在西岗村发展“灵芝产业”,随后的两个月时间,张庆华着手准备灵芝菌棒,由于时间关系,只能从自己的家乡运输了32万个菌棒先在这些大棚内培育。

看着眼前即将“冒头”的灵芝,张庆华心里不免觉得欣慰。谈及今后的销售渠道问题,张庆华胸有成竹地说:“我预估我们灵芝一年的产值会在500公斤左右,陕西省西安市有家药厂,我们的灵芝会填补他们没有药品的空白。”

近年来,岗沟街道以乡村振兴为目标,有序推进2024年项目工作,围绕“把握新机遇,构建新格局”的总要求,突出重点,体现特色,以满足村民的刚需为先,着力补短板、强弱项,进一步推进西岗村产业发展。

“我们村位于湟水河南岸岗子沟内,离主城区不到2公里的路程,位置好,交通也便利,适合发展产业,所以两年前我们就开始实施这个项目了。”西岗村党支部书记李加庆说。

让人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大棚也带动解决了街道劳动就业问题。比如,项目建设期间,张庆华雇用了本地的临时工40余人,人均工资每个月在4500元左右;经营种植阶段,雇用本村村民10余人稳定务工,从事大棚日常管理、维护、种植等工作,月工资收入在3600元左右。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