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赣南日报

□锦绣

“五一”假期,堂侄娶回个赣县媳妇,在家举办婚宴。伴郎伴娘齐坐一桌,桌上摆着粄干、薯包、酿粄等待客小吃,一碗碗热气腾腾的艾水蛋陆续上桌,一个伴娘拿出手机给艾水蛋拍照。

“哎呀!会倒丑呦!拿个缺口碗装艾水蛋待客。”香婶惊叫:“锦绣,快!快!给那拍照的客女换一碗艾水蛋!”“冇必要吧,都是一个铜煲煲出来的,味道一样。”我心想,正家的碗,专门用于宴席,偶遇有缺口的碗不是很正常吗?伴娘是成年人,不至于弄伤嘴唇。

香婶一边从筐里挑出一只亮白色的汤碗,一边对我说:“‘中国客家小吃之乡’是我们安远一张国字号的名片,艾水蛋又是65个江西名小吃中的一个。那个客女将照片发朋友圈,或做成小视频发在抖音上,就抹黑了这张响亮的名片!现在补救还来得及。”我愣住了,这高大上的言语,说得跟领导做报告似的,这还是我那大字不识一个的香婶?香婶拿着汤碗去舀艾水蛋,饱胀的红枣、鲜红的枸杞、嫩白的鸡蛋,在茶褐色的艾水中挨挨挤挤,与香婶挑选的亮白色的汤碗交相辉映,美丽极了。再与旁边缺口的粗瓷大碗一对比,天哪,一个铜煲煲出来的艾水蛋,只因盛放的器皿不一样,感觉成了两个档次——一碗是厨技,一碗是厨艺。

在大家惊叹的目光中,香婶将胡乱堆在桌面的粄干重新摆弄,又移动了薯包和酿粄位置。眨眼间,桌面上摆放的仿佛不是待客小吃,而是一件精致的艺术品。“安远小吃名不虚传,好看又好吃。”那个伴娘一边拍照一边说:“阿姨,您有一双神奇魔力手。”事后,我夸香婶不但能干,还特能说。香婶哈哈大笑,告诉我,这些话是在安远三鲜粉名小吃培训班学习时,听欧阳老师说的。

香婶口中的欧阳老师,是安远县政协委员,与我同属文艺体育界小组,人称“安远第一勺”,有着“三鲜粉讲师”“安远小吃产业研发团队技术总监”“紫薯小吃研发顾问”等众多头衔。两碗不一样的艾水蛋在脑海晃动,我萌生出为欧阳老师写一篇文章的念头。哈哈,题目我都想好了,就叫《“厨”心不忘·扬名赣“味”》。5月9日,我加了欧阳老师的微信。微信中,我问起安远在饮食方面有哪些明显的变化。欧阳老师说,自2019年,安远县有了“中国客家小吃之乡”这张名片,餐饮行业迎来了腾飞性的高质量发展。首先是食品安全抓得好,其次是酒店装修紧跟时代,还有服务、菜系……

欧阳老师的话让我恍然大悟。“紫参小镇”漫山遍野种植脚板薯,为了好听又把脚板薯改称紫山药,可“是药三分毒”,改称“参”就不一样了,一听就是养生的。粄,大街小巷都有卖,走村串户吆喝兜售的也不少,可一旦宴请吃粄呢,非得去官溪旅游新村不可,群山环绕下,湖面上的竹屋、窗外赏心悦目的荷花,不就是用餐环境的功劳吗?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吃的境界有了质的提升。那些不远千里前来车头长沙口购买粉皮丝的人,早已蹚过“果腹”,跨越“饕餮”,进入“解馋”,他们吃的不是粉皮丝,是吃“名”、吃“文化”。

两碗艾水蛋让我意识到,“中国客家小吃之乡”已经在安远扎根,改变着如香婶一样的个体,带飞了整个餐饮行业,振兴了一个个山村。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