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解放日报

据新华社北京5月19日电 福建省晋江市13岁肢残少年王同学的家最近完成了无障碍改造。长期靠轮椅活动,王同学原本连开个灯都得爸妈帮忙,如今电灯、窗帘等通过语音或者手机就能遥控,家里还专门安装了智能监控设备,爸妈可以放心出门。

小小“黑科技”,让家里变了样,也让生活有了幸福的模样。5月19日是第三十四次全国助残日,主题为“科技助残,共享美好生活”。王同学如今的生活日常是我国8500万残疾人同沐暖阳的缩影。

康复是生命的重建,是残疾人最迫切的需求。近年来,我国持续开展残疾人精准康复服务行动,2021年至2024年4月底,全国共有2769.76万人次残疾人得到基本康复服务,531.98万人次残疾人得到辅具适配服务,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覆盖率稳定在85%以上。其中,146.31万人次残疾儿童得到康复救助,基本实现残疾儿童“应救尽救”目标。

科技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逐步去除着曾经横亘在残疾人面前的各种障碍,努力践行着“一个都不能掉队”的目标。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改善残疾人生活状况、实现自我价值的关键。

近年来,中国残联等部门积极开展促进残疾人就业相关行动。截至2023年底,全国城乡持证残疾人就业人数为906.1万人,仅2023年一年就新增54.4万人就业。特别是伴随着科技创新催生的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诸多新职业随之诞生,残疾人的就业范围进一步扩大。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