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南京日报

“记忆育德”的新城实践——

塑造有记忆的童年 生长带得走的能力

编者按

短短的校园时光会悄然逝去,而那些美好的回忆,会永远定格在心底。如何让校园时光浸染绚烂的色彩、留下丰盈的记忆?如何让童年的美好记忆内居于灵魂深处、为未来赋能?我市百所学校正携手打造南京市教学成果培育项目“记忆育德”,以期让美好记忆升华成孩子一生的幸福。今日起,本报联合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开设“让学校的美好留在记忆深处”栏目,聚焦各校“记忆育德”特色课程、特色做法。

操场上,女生有的穿着公主服,有的穿着马面裙,还有的穿着学士服,犹如一群群花蝴蝶,穿梭于各种互动游戏中,奔跑着,欢笑着……5月8日下午,南师附中新城小学举行了以“世界因我而美丽”为主题的首届“女生节”,这是新城小学女生的狂欢,更是属于她们的独特记忆。

做新城学子是幸福的。学校通过“三重课程记忆”打造富有生命感、价值感、成就感的校园生活,追寻更加绚烂的生长过程,构建儿童的集体记忆,烙印美好的学校形象,探索德育实践新样态,让儿童“过优雅而从容的童年生活”,留下美好的“新城记忆”。

女生节、读书节 自信和底蕴“节节高”

“咚!呲咚!哒!咚!呲!咚!”舞台中央,一名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正全身心投入在架子鼓的拍打中,打击出强烈的节奏感,操场上很多同学也不自觉地跟着蹦跶起来。新城小学的首届“女生节”在操场火热开场,节日设立了6大游戏互动板块:劳动之美、礼仪之美、梦想之美、才华之美、笑容之美、服饰之美。

“今天是我们女生的节日,穿着漂亮的衣服,向大家展示我的才艺,特别开心。”打鼓的小姑娘叫马欣瑶,是一年级的学生。和她一样展示才华之美的张砚卿说,这样的活动让自己更自信。五年级的杨诺晗穿着国风服饰,扎着两个麻花辫,在“笑容之美”区展示着她特别的微笑,随着摄影机的咔咔声,她的笑容被定格。“我的梦想是当一位服装设计师”“我想去看演唱会”“做一个无忧无虑的人”……孩子们的心愿、梦想贴满“梦想墙”。

“你看,听说有了女生节,男生给校长写信,希望也有男生节。我们学校的孩子们就是这么有自信,有自己的主张。”新城小学副校长宋佳说,女生节是在母亲节前,所以,学校的首届“男生节”将定在父亲节前。

“男生女生本来就有区别。女生有柔美,男生有刚强,学校就是希望通过这样的节日去唤醒孩子的性别意识。”宋佳告诉记者,他们学校节日较多,比如,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校长杯足球嘉年华……“孩子的自信和底蕴‘节节高’,我们用别出心裁的设计,用丰富的体验活动调剂校园生活,让新城学子对校园生活充满期待。”宋佳说。

三大“记忆育德”行动烙印美好

学校承载了很多人的教育记忆,校园中的一草一木、一池一石,都是生动的教科书,而6至12岁是儿童积极展现自我的关键期。近年来,新城小学致力于“塑造有记忆的童年,生长带得走的能力”,聚焦“美学思维·现代学校”的发展愿景,提出“教育三观”,即以“美”为核心的“儿童观”,以“慢”为核心的“成长观”和以“活”为中心的“评价观”。通过“物型课程记忆”“仪式课程记忆”和“功能课程记忆”三大“记忆育德”行动,给孩子的童年烙下“美好”。

徜徉在新城小学的校园,日宇楼、月桂楼、星使楼、辰瀚楼、盘古楼、天行馆6栋教学楼的名称别有寓意:日新月异,蒸蒸日上。校园主干道叫“诚朴路”,引领儿童诚朴做人、诚信做事、诚实做学问。诚朴路的两头竖起了“我在新城很想你”“想你的风吹到了新城”路牌,注入了活泼泼的流行元素,为校园增添了一抹生动的色彩。

“学校的各种空间设计,文创产品,都是‘物型课程记忆’。”宋佳表示,在他们学校,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仪式感满满”,这就是他们的“仪式课程记忆”。一年级入学礼,三年级成长礼,六年级毕业礼,创造美的成长记忆;每年的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让学生感受民族的伤痛记忆;每学年入队礼和少代会,激励少先队员争做党的接班人;每学期开学典礼、每周升国旗仪式、每天八时升国旗唱国歌,原地肃立,培养民族信仰,坚定文化自信;通过春节、元宵节等传统佳节,举办传统服饰展示、特色美食制作等体验,引导儿童体会节日背后的文化底蕴;以“一学年”为单位,开展男生节、女生节、读书节、音乐节、校长杯足球嘉年华、英语节……用富有仪式感的活动,让每一个孩子在小学生活中都有不同主题的仪式体验。

据悉,该校还以“美的立诚”为学校的课程价值观,将课程划分为人文、科学、健康、艺术、劳动、跨学科六大课程群,打造富有设计感的课堂教学,这就是“功能课程记忆”。戏剧是最古老的艺术,是关乎生命的美,是功能性课程的重要记忆之场。日前,新城小学入选省“艺术普及教育公益项目进校园”试点校,为美好童年加点“戏”。

这所“扎根学生记忆深处的学校”广受赞誉

这所“扎根学生记忆深处的学校”悄然出圈,在众多活动中以“记忆育德”为特色而闪亮登场,同时也引来不少学校前来参观学习,广受赞誉。

“我们从2020年开始提出‘塑造有记忆的童年,生长带得走的能力’的育人目标,希望在课堂40分钟之内通过知识的传递去发展学生的能力。我们从环境、课程、活动三个方面去推进,让孩子在美丽的校园当中去应用,在美好的课程当中去体验,在美妙的活动当中去发展他的能力。”4月23日,在以“办扎根学生记忆深处的学校”为主题的第15届中国·南京—新加坡中小学校长圆桌会议上,新城小学杨树亚书记作主题分享。

因为备受好评、具有特色,“记忆育德:美学视野下的德育创新实践——南京市‘三重课程记忆’区域联动推进会”也在新城小学举办。同行参观完连连称赞,专家们也给予了高度评价。

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教授吕林海说,记忆对于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经验积累和知识构建非常重要,而新城小学通过丰富的课程和德育实践活动给儿童留下了不一样的“新城记忆”。

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所长刘大伟说,“记忆育德”不仅关乎学生的个人发展,也对德育工作有着深远的影响。当前的教育技术和方法已经为此提供了充足的条件。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记忆和道德认知。而新城小学在“美学思维·现代学校”教育理念的引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徐若青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