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碳城市建设的湘潭实践

——湘潭市积极探索老工业城市绿色发展新模式

湘潭日报社重大报道工作室

张希对湘潭的印象,在高铁上改变了。

在她的脑海里,“老工业基地应该是重工业集中、高能耗产业密集的样子。”今年1月,作为长三角地区一家科技企业的负责人,张希应邀到湘潭园区考察。当高铁驶入湘潭境内时,她看到窗外时而田林交错,时而山水相融,就像一幅流动的风景画。

“风景如诗如画,好解压!”张希说。

张希的感受不是个例。湘潭优良的人居环境,优化的营商环境,活力迸发的汽车、新能源、新材料、医疗器械、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等产业,颠覆了许多初到湘潭的企业家对这座老工业城市的想象,给他们留下了深刻印象。

因水而生,因水而兴。湘潭曾以“千里湘江第一湾”的水运枢纽地位,发展成湖南商业中心、南方地区重要的商贸重镇之一。新中国成立后,一座座大型工厂拔地而起,商贸网络日益完善,湘潭工业重镇闻名全国。

但这座城市正在焕发蓬勃的绿色生机。

近年来,湘潭积极探索老工业城市低碳转型示范创新举措,加快推动绿色低碳转型,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绿色理念

——低碳元素融入城市肌理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作为亚洲开发银行重点支持的低碳试点城市,湘潭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将低碳理念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不断取得新进展。

2023年12月21日,新能源汽车领域又一里程碑时刻。

这天,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湘潭基地宣布落成,首台远程超级VAN同步下线。

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湘潭基地投产的意义,已不仅仅是一座面向全球、打造全新VAN品类标准的智能数字化工厂,以及可实现约260亿元年产值;它还向外界传递了一个重要信号:地方政府与龙头企业携手铺就绿色之路。

“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湘潭基地,是我国首个应用‘海绵城市’概念的商用车整车制造工厂,每年可减少碳排放900万吨。”吉利方面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计划从超级VAN开始,探索太阳能车端应用、生物基环保塑料应用及零部件的循环再制造,并从车辆全生命周期设计、采购、制造、运营、回收等方面实现全方位减碳。

“规划吉利远程新能源商用车湘潭基地之初,我们就明确要为国内商用车行业绿色建造树立新的标杆。”湘潭经开区相关负责人表示。

不仅湘潭经开区,在湘潭高新区、岳塘经开区、雨湖高新区、韶山高新区等地,裕能新能源、华夏特变、江冶机电、恒欣实业等一批高科技企业也在成长壮大,成为加速经济转型的生力军。

和很多老工业城市一样,湘潭一直奋力摆脱对传统工业的依赖,寻求转型。向何处转?接续产业如何选择?湘潭目标明确:坚持锻长板补短板相结合,努力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迈进。

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湘潭以绿色发展为指引提升“含金量”,一方面推出“三改一扩”(技术改造、数字化改造、减排减污绿色低碳化改造、扩产增效)三年行动, 推动传统产业向中高端迈进,让“老树发绿芽”。另一方面,瞄准全省“4×4”现代化产业体系,聚焦产业细分领域,巩固延伸先进钢铁材料、新能源汽车、先进电池材料三大千亿级优势主导产业;改造提升电机电控电传动、红色文旅等三大传统特色产业,前瞻布局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

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中,湘潭对企业和项目的选择越来越讲究。“不符合环保准入要求的,一律不批。”市生态环境局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

一组数据可以看到湘潭努力的成效。截至4月底,湘潭14个国控省控断面水质优良率达100%,其中12个断面达到Ⅱ类水质。

5月13日,在2024年湖南省节能宣传周启动仪式上,被问及湘潭低碳城市建设为何取得明显成效时,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作了经验分享。

这位负责人说,湘潭通过顶层设计明确城市绿色理念普及、绿色交通体系构建、建筑能效提升等关键领域的发展路径。积极引入和自主研发低碳技术,推广使用可再生能源,实施智慧电网和微电网项目,大幅提高清洁能源使用比例。如,近年湘潭引入电动公交车100辆,新建充电站381座,引导社会资本新建充电站1200座。仅此一项,每年减少碳排放2万吨。

从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到更多细分领域开花结果;从老工业基地,到全国文明城市、国家老工业转型升级示范市、国家森林城市……一项项殊荣背后,湘潭的绿色发展理念愈加明晰。

绿色生态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

从湘潭市区向西行80多公里,就是湘中地区规模最大的城郊湿地——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白鸟飞翔,芦浪摇曳,黑鹳、白琵鹭、小天鹅、白头鹞等15种国家一级、二级保护鸟类在此栖息,吸引扛着“长枪短炮”的摄影爱好者慕名而来。

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相关负责人介绍,得益于加大对湿地公园的修复和保护力度,水府庙国家湿地公园森林覆盖率现已达到47%,野生动植物种群数量稳步增加,特别是鹭类由过去几千只增加到了1万多只。今年“五一”假期接待游客2万余人次,旅游收入超百万元。

湿地风景令人流连忘返,城市公园建设也在同步推进。

夏日傍晚,位于湖南工程学院旁的木鱼湖公园,落日的余晖洒满湖面,水波荡漾、空气清新,很多市民在这里漫步休闲。

“这里过去是臭水沟,周围堆满垃圾、蝇蚊遍布,了无生机。现在政府花大力气治理后,变成水清岸绿的城市公园了。”家住东湖路的赵师傅回忆起昔日木鱼湖的场景,直感叹今非昔比。“天气好时,我早晚都要过来走几圈,环境很舒服。”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一场系统性变革。近年来,湘潭通过科学合理的城市布局、产业调整和能源结构优化,较好实现了城市绿色转型。一个典型例子,就是规划了以市中心大型公园为核心,辅以遍布市区的小型绿地和生态廊道的“一核多点”绿地系统。

此外,湘潭大力开展老旧小区补绿增绿,在全市55个社区老旧小区种植乔木5000余株,建成10公里长的森林步道,提质改造绿色通道、长株潭森林城市群生态绿心区。城区之外,“见缝插针”添绿,将乡村绿化美化纳入“林长制”考核,以奖代补,深入开展造林绿化工作,用扎实的行动守护国家园林城市、国家森林城市等“金名片”。

城在林中,人在景中。市林业局数据显示,湘潭森林覆盖率稳定在42.51%,森林蓄积量达1060.65万立方米,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75平方米。

2022年,湘潭列入国家首批、湖南唯一一个气候投融资试点城市。2023年,湘潭入选国家首批碳达峰试点城市。

绿色经济

——释放发展新动能

工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电机既是工业领域最广泛的配套驱动设备,也是“耗能大户”。

作为电机行业头部企业,老牌国企湘电作出了示范。近年来,湘电围绕国家“双碳”目标,聚焦“电磁能+电机+电控”核心主业,加快绿色低碳、高效节能成套装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目前企业研发的高效节能电机型号共计3000余个,是入围国家“节能产品惠民工程”最多的企业之一。累计生产高效节能电机20000多台,推广量排名行业第一。

“我们开发出功率密度更大、中心高更低、体积更小、能效更高的绿色高效高压电机和超绿系列电机产品,电机效率达96.91%,关键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湘电相关负责人告诉我们。

湘电还在电力能源、交通运输领域发力。其中,湘电自主研制的世界首台120吨级纯电交流传动电动轮自卸车,已于2023年5月通过国家级鉴定。和同吨位传统燃油车比较,车辆燃料成本降低70%以上,运行成本降低40%以上,年减少碳排放1500吨。目前,该产品已在国内多个矿山运行,并出口欧洲、南美洲,市场订单饱满。

市财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在亚洲开发银行支持下,湘潭身体力行地做低碳城市建设的实践者。

首先,制订了完备的低碳政策体系,鼓励企业通过技术革新和产品升级,实现经济、社会效益“双赢”。

其次,政府对参与低碳构建的企业加强监管、加大激励,对符合条件的企业通过财政补助、提供融资担保等方式进行支持。把企业在实践中积累的宝贵经验,纳入政策优化的首要考虑。政企的“双向奔赴”,不仅促进了低碳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也加速了整个社会向绿色低碳生活方式的转变。

值得一提的是,湘潭市筹备设立了低碳发展基金,引入社会资本支持重大低碳项目建设,并与银行合作推出“绿色信贷”产品,支持节能减排、清洁能源等领域项目融资。5月13日,湘潭率先发布《国家碳达峰试点(湘潭)实施方案》,迈出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一步。

“我们定期发布低碳城市建设进展报告,2021年至2023年湘潭万元GDP能耗累计下降约11%,圆满完成了‘十四五’能耗强度下降的进度目标。”市发改委负责人说。

(总策划:龙香玖 执行策划:王超 本文采写:王超)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