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之滨,钱塘江畔,坐落着一所历史悠久、声誉卓著的高等学府——浙江大学。

2024年5月21日,浙大迎来了127周年校庆,这一天不仅是对浙大悠久历史的庆祝,更是对其在商业领域卓越成就的肯定。作为一所双一流大学,浙大不仅在学术领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更在商业领域培养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校友企业家。

据最新媒体数据显示,浙大校友企业家担任上市公司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等关键职位的人数高达346人,他们管理或控制的上市公司总数达到310家。在这些上市公司中,不乏像拼多多这样的超级独角兽企业;除了企业家,浙大还孕育了众多顶尖的投资人。红杉中国、GGV纪源资本等知名投资机构中,不乏浙大校友的身影。他们不仅在投资领域取得了显著成就,更以自己的方式回馈母校和社会。

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浙大同样走在了前列。学校出台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并通过整合校内机构资本,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构建了从原始创新到技术研发,再到成果转化和孵化产业化的全链条转化流程。

01 127周年校庆

2024年5月21日,浙大127岁了。

百年浙大拥有的不只是久远的历史和出色的学术水平,更有非常出色的商业能力。

据媒体数据截至2024年4月6日,浙江大学校友企业家担任上市公司创始人、联合创始人、实际控制人、董事长、总经理等级别346人,管理或控制了310家上市公司,其中为实际控制人的,175人控制165家上市公司。

这些上市公司中,不乏超级独角兽,比如拼多多。

1998年,拼多多创始人黄峥从杭州外国语学校直接保送至浙江大学混合班,也就是浙大竺可桢学院前身,主修计算机专业。并很幸运地加入了由时任浙江大学校长、中国工程院院士潘云鹤领导的研究实验室,致力于数据挖掘和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也奠定了这位企业家之后的成名之路。

2015年成立的拼多多2018年就完成上市,只经历了短短三年。作为电商行业的后入局者拼多多的脚步是非常快的。以“性价比”为定位切入电商行业之后,拼多多也一度因为服务和产品质量备受质疑,但是随着几年来产品、物流、服务的升级,越来越多得人发觉拼多多很“香”。

“拼多多是在我给出中差评之后,也是平台联系我跟进速度最快的一个平台,不是店家来联系我改成好评而是平台联系我对产品如何不满意,如果可以就发起退款操作等等。”用户沙拉(化名)这样说道,“而且我发现很多商家都是多平台上线,产品是一样的但是在拼多多上价格更便宜,尤其是农产品和鲜花,所以我现在非常喜欢拼多多。”

从2018年上市到去年,拼多多每个财年都保持着营收增速,总市值超过1900亿美元。除了产品与服务质量的提升,也离不开背后资本的支持。在拼多多上市之前就已经进行了多轮融资,包括红杉中国、高榕资本、腾讯投资都在其投资机构的名单上。

史玉柱则是浙大校友中的另一位明星企业家。22岁史玉柱从浙大数学系毕业,被分配到了安徽省统计局工作。27岁史玉柱下海创业,之后创办了巨人科技。32岁开始投资保健品,之后做出了国民度堪比春晚的“过年过节不收礼,收礼只收脑白金”的经典产品,33岁史玉柱就被《福布斯》列为内地富豪第8名。

2003年12月15日四通集团以11.7亿港元收购了史玉柱的“脑白金”和“黄金搭档”,史玉柱出任四通控股的CEO;2004年,史玉柱开始进军游戏行业,他选择了投资的手段,通过100%控股征途开始了游戏产业的布局。

之后几乎隐身在二线的史玉柱逐渐从C位舞台淡出,2017年,浙江大学120年校庆,史玉柱向母校捐赠5000万元,支持学校建设。

黄峥和史玉柱只是浙大校友企业家中两个具有代表性的人物,除此之外同花顺易峥、大华股份傅利泉均为浙大校友。

据公开资料从浙大系市值100强上市公司行业分布上看,TOP 5分别为信息技术、工业、医疗保健、新材料以及可选消费。其中信息技术领域(包含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软件与服务等高精尖领域)有37家,占比达37%。信息技术领域创业子领域包含半导体与半导体生产设备、技术硬件与设备、软件与服务等高精尖领域。

创新、执行、嗅觉,这些浙大校友都秉持着相似的品质,在创业领域前行。

02 企业家和投资人两“开花”

创而优则投,对于浙大也是一样,浙大不只有优秀的企业家,还有顶尖的投资人。

上文提到拼多多背后有红杉中国的支持,而红杉中国也有不少浙大的优秀校友。不只红杉中国,整个投资圈有很多浙大校友的影子。

美团龙珠合伙人于红就毕业于浙大,大学时期于红就已经确定了要走VC这条路,起初在华兴资本做FA,进行募资和并购,之后又进入GGV纪源资本,于红在GGV从业的时间里尤其擅长在线教育赛道的投资,投中了流利说、小站教育、作业帮、火花思维等。其中作业帮更是于红主导投资的。

据企查查信息显示,早在作业帮B轮融资的时候GGV就参与了作业帮的融资,之后作业帮完成了5轮融资,参与机构包括红杉中国、高盛集团、君联资本等明星机构,最后一轮融资完成的时候作业帮的估值已经超过了16亿美元,成为了不折不扣的独角兽。

如果说于红是浙大校友做投资人中,个人“勇闯天涯”的成功案例,那么陈越孟则是一个专注浙江投资的投资人的成功典范。

1969年出生在浙江的陈越孟毕业于浙大中文系,后成为浙江省人民政府特约研究员以及浙江省民建企业家协会会长,其创办的浙商创投拥有近100人的专业管理团队股东和LP队伍汇集了浙江省国有资本运营有限公司、浙江省二轻集团、传化集团、喜临门集团、滨江集团、红石梁集团、惠康集团、杭州市金融投资集团、物产集团、能源集团、青春宝集团、美好控股集团等,是全国首家实现反向混改,首家拥有创投中心的创投机构。

近年来,浙商创投的投资领域主要集中于新技术、新智造、大健康、新消费等领域,成功参与的投资项目包括虹软科技、跃岭股份每日优鲜、曹操出行、惠民网等。

正如浙商创投的名称,其主要参与的投资项目都集中在浙江地区,这也是作为浙大校友的陈越孟对家乡最好的回馈。

另一位浙大校友中经历颇有代表性的投资人则是线性资本创始人王淮,从浙大计算机获得学士学位后,王淮又从斯坦福大学取得管理工程硕士学位,从俄亥俄州立大学取得大规模数据挖掘和工业应用硕士学位,之后在Facebook和雅虎都有从业经验的他在回国之后做起了投资人。先后参与Rokid机器人、同盾、神策、Ayla、百姓网并且创立了线性资本。

从工程师到天使投资人再到投资机构创始人,王淮的经历也是工科学生转向投资的典型。据企查查信息线性资本关注泛智能、大数据领域的技术驱动型早期项目,并且已经参与了地平线、点融等30多个创业团队,十分有趣的是,线性资本也参与了自媒体“饭桶戴老板”的投资。

于红、陈越孟、王淮,三位浙大校友用自己不同的方式探索了投资这条路,有的始终在买方和卖方之间积累对项目的判断和眼光,有的通过国资的加持助力浙江本土企业,还有的从“打工人”转换身份成为投资人。

阅历不同,选择不同,相同的是他们背后折射出的属于浙大的气质。

03 加速科技成果转化

创而优则投,投而优要做什么呢?浙江大学也有自己的答案——科技成果转化。

近年来浙出台以及完善了系列改革举措,鼓励教师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印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促进成果转化的若干意见》,明确科技成果作价投资的,对其中净收益的70%用于对成果完成人的奖励和报酬;印发《关于教师从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管理暂行办法》,支持教师因科技成果转化需要的,可申请兼职或离岗创业。印发科技成果转化审批细则,明确成果转化不同、定价方式不同的具体审批流程;制定《关于发放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的实施细则》,规范学校科技成果完成人取得职务科技成果转化现金奖励有关个人所得税缴纳,确保现金奖励相关信息公开、透明,等等。

并且,浙大也抓住了政策对“双创”的支持,整合科学技术研讨院、产业技术转化研讨院、国家大学科技园等校内机构资本,进一步深化政产学研合作,搭建“原始创新、技术研发、成果转化、孵化产业化”全链条转化流程。

强化创新创业效力,搭建 “FOCUS”(全维度Full-Field、跨范畴Overarching、毕生制Career、全球化Universal、高赋能Stimulating);强化科技创新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教育,助力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经过搭建“智能制造国家专业化众创空间”“杭州大学生创业园(西湖-浙大科技园)”“e-WORKS创业实验室”“杭州国际人才创业创新园(紫金园区)”等,推动创业教育、创业理论,扶持自立创业,促进大学生在校转化功效;建立校友总部经济园等技术转移终端平台,积极吸引校友企业和以校友企业为纽带的社会企业投资入驻,进一步打通学校创新链和产业创新链;与省科技厅共同发起成立浙江省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和科技成果作价入股工作,提高学校知识产权策划与服务能力,实现协议定价、挂牌、拍卖三大交易方式全覆盖。

在创业和投资领域都有丰富人才的浙大自然也深谙资金与创业之间的共生关系,在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的同时,浙大也构建“浙大紫金创投同盟”、“紫兴天使投资基金”等投融资效力平台,而且与金融机构建立“金融效力超市”,经过本钱效力,加速功效转化。同时加速与宁波、南昌等地高校的合作,促进高新技术财富向地方辐射。

在一系列政策的加持下,浙大的科技成果转化获得了亮眼的成绩——现有44个国家级科创基地、244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基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截至2020年底,累计成交知识产权和科技成果产权3570项,总金额达9.7亿元。

早在2020年,浙大就被认定为首批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基地、高校国家知识产权信息服务中心。同年,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风险防控机制、专业化机构和人才队伍建设及审批工作流程等方面的工作被作为典型经验,由教育部科技司发文推广。2023年浙江大学已与18家企业合力建设双创示范基地,累计推动项目对接120余次,落地合作资金近1000万元,带动数千万元投资和意向投资。

127年历史、百余位优秀的企业家和投资人,浙大的故事,仍值得期待。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融中财经”(ID:thecapital),作者:吕敬之,编辑: 吾人,36氪经授权发布。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