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保山日报

濮艳秋

随着当前社会的不断变革与发展,小学语文教学也面临新的挑战与机遇。为了与时俱进,教师需要不断创新语文课堂教学策略,提高教学效率。鉴于此,本文在当前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背景下,基于语文教学创新的理论与实践探究,提出了一系列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效率的创新策略,包括优化课前导入、创设情境教学以及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等,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的更新提供参考。

一、优化课前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采用故事性导入,提高学生注意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课前导入是一个关键环节,它能够为学生的学习建立起初步的兴趣和期待。故事性导入作为一种高效的课堂启动策略,利用故事的吸引力和情感共鸣来提升学生的注意力和参与度。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可挑选与课文内容相关联的故事,或创编寓意深远的小故事,通过生动的叙述和情景模拟,引导学生自然而然地进入学习状态。故事性导入的实施,不仅仅是简单地讲述一个故事,更重要的是将故事内容与语文知识点巧妙结合。这要求教师在故事设计上注重深度和专业性,确保故事内容与课文主题密切相关,同时蕴含着丰富的文学素养和语言艺术。

设置趣味性问题,引发学生思考。在优化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策略中,除了采用故事性导入以提高学生注意力外,另一个关键手段是设置趣味性问题,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在实施趣味性问题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巧妙地设计问题,确保这些问题既与课文内容紧密相关,又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趣味性问题的设置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的讨论和思想交流。通过小组讨论或全班互动的形式,学生可以分享自己的观点,听取同伴的想法,从而在交流中深化对文本的理解和感悟。

例如,在一节小学语文课上,教师微笑着对学生说:“同学们,今天我们来探讨一个有趣的话题。你们知道父爱像什么吗?我们的课文《父爱之舟》描绘了一位父亲默默为孩子撑起的‘舟’。想象一下,如果你们的父爱是一艘船,它会是什么样的?是巨大的轮船、轻快的帆船,还是别的什么?”孩子们立刻被这个问题吸引,开始兴奋地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A举手说:“我觉得我爸爸像一艘坚固的轮船,无论遇到什么风浪,他都能稳稳地把我带过去。”学生B说:“我爸爸像一只小帆船,虽然不大,但是他总能带我去探索新奇的地方。”教师鼓励道:“学生B的爸爸听起来像个冒险家,这很有趣。”随后,教师引导学生们深入思考:“你们描述的这些‘父爱之舟’都很特别。那么,这些船是如何帮助我们在生活中航行的呢?你们能从课文中找到类似的例子吗?”学生开始热烈讨论,互相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对父爱的感悟。通过这样的对话和讨论,学生不仅更深入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从中感受到了父爱的深远意义。

二、创设情境教学,增强师生互动

利用音视频材料,加深学生体会。基于这些直观感性的材料,教师能够构建一个更加鲜活生动的学习情境,让学生在近似真实环境中深度理解和感受知识内涵,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音视频材料的使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够直观地呈现文学作品的背景、情节和人物形象,还能通过声音、画面和动画等元素,激发学生的感官体验,进而提高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感知和理解能力。在教学现代散文时,利用作者朗读作品的录音或视频,可以让学生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和语调,增强文本的感染力。视觉型学生通过观看视频,可以直观地捕捉信息;听觉型学生通过聆听录音,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文本内容;而动手操作型学生,则可以通过参与相关的音视频制作活动,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组织学生角色扮演,培养主动参与。通过身临其境地扮演文学文本中的人物,学生能够站在不同视角主动探索和重构文本情节,在这个过程中转化为积极的意义建构者。这种基于情境体验的文学角色扮演活动,使他们不仅更深刻地理解了人物情感和动机,也加深了对作品主题和寓意的领悟,实现了从被动知识接受者到积极意义探索者的角色转变。为了有效地实施角色扮演,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活动方案,确保活动与教学目标和课文内容紧密相连。这包括选择适合学生年龄和认知水平的文学作品,准备必要的道具和服装,以及设计合适的情境背景。在活动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和引导者,还应当是观察者和点评者,通过观察学生的表演,及时给予反馈和引导。角色扮演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创造力和合作精神。在扮演不同角色的过程中,学生需要用自己的话来表达角色的思想和感情,这有助于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和即兴发挥能力。

三、运用互动式教学法,激发学生潜能

组织学生讨论交流,启发思维。在推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创新的过程中,互动式教学法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讨论交流,学生的思维得到启发和激活,有助于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考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在实施学生讨论交流的过程中,教师的角色转变为引导者和协调者。教师需要设计一些能够引发思考、启发深入讨论的问题,这些问题应与课文内容相关,能促使学生围绕文本展开讨论,主动思考和交流意见。这些问题应当具有开放性和挑战性,鼓励学生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发表自己独到的见解。教师可以提出与课文主题相关的道德、历史或文化等方面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深入分析和讨论。有效的讨论交流还需要教师创设一个包容和鼓励的课堂氛围。

设计参与性游戏环节,激发学习主动性。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运用互动式教学法的一个核心组成部分是通过设计参与性游戏环节来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参与性游戏环节应当紧密结合课文内容和教学目标,创设一个既有趣又具有教育意义的学习场景。 利用游戏化的手段将教学内容融入轻松有趣的互动环节,既营造出愉悦的学习氛围,又使学生在游戏操作中体验运用知识,从实践中加深理解和记忆。教师可以结合文本内容,设计一些角色扮演、拼图或挑战题等趣味游戏,使学生在玩耍乐趣中达到学习效果。设计这些游戏时,教师需要考虑到游戏的可操作性和教育价值。 游戏设计需讲求简单易玩易通,使规则一目了然,以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参与享受其中。同时,游戏过程及任务难度,应与目标达成相匹配,既不过于枯燥,也不过于轻松,要能驱动学生在趣味中实现知识运用和技能提高。参与性游戏环节的设计还应鼓励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交流。通过团队合作完成游戏任务,学生不仅能够学习协作和沟通的技巧,还能够在互动中培养团队精神和集体意识。

(作者系龙陵县户帕完全小学教师)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