阔别五年,《庆余年》终于回归。吴刚饰演的鉴査院院长陈萍萍一角神秘、深沉,喜怒不形于色,让观众看不透他究竟是好是坏,却被原著小说作者猫腻评为“最令他挂念的角色”。



近日,南都记者见到了吴刚,采访时他说话的声音并不大,却如“静水流深”的陈萍萍一般有着极强的磁场,吸引着众人的注意。他告诉记者,与《庆余年》暂别的这五年来,他从未忘记过陈萍萍,这个来自异世界的人物好似一个遥远的朋友,常常浮现在他的脑海中,时不时带给他新的感受与理解,令他既佩服又心疼。

在与吴刚这段时间不长的对谈中,你可以感受到即使他在演艺道路上早已“身经百战”,但在面对每一场戏、每一个角色时仍然保有着敬畏、敬业的纯粹初心,不掺丝毫杂念,仍然坚守在他所热爱的行业的第一线,用谦和、真诚的心去对待工作、对待旁人,让人如沐春风、肃然起敬。

1

“陈萍萍像一个遥远的朋友,

令我佩服又心疼”

提起《庆余年》中的陈萍萍一角,大部分观众的第一反应就是“分不清他是好人还是坏人”。在大部分剧情中,他总是克制隐忍,将感情深藏在心底,运筹帷幄,默默引导和扶持男主角范闲走上正途。

在B站,许多网友们做了陈萍萍的相关二创剪辑,专门梳理解析这个人物复杂的内心世界,称他为“暗夜之王”“顶级阴谋家”,播放量高达几十万。《庆余年》原著作者猫腻曾在接受采访时,说陈萍萍是最让他挂念的角色,评价其“真的有江湖的英雄豪气”。



提到对陈萍萍的塑造和演绎,吴刚直言这个角色让他演得“特别过瘾”。“我演戏有一个习惯,必须走进这个人物,把自己代入到角色里,了解他的生活背景,了解他的人物关系,把这些梳理得清清楚楚,然后调动我的经验也好,知识也好,去想象这个人的行为举止、他对每件事的反应是怎样的。但演(陈萍萍)这个人物最大的难度是,他其实离我们很远,可以说是一个来自异世界的人物,这我也没法代啊。所以我只能做很多功课,要熟读原著小说,同时也跟编剧交流,尽量把他的细节想明白,脑子里一遍遍地过。”

吴刚透露,《庆余年》的原著小说长达300多万字,他断断续续地读了一年多,有时是看文字,有时是听有声书,过程中他也不断地和编剧王倦沟通,“原著小说里是一个非常宏大、非常庞杂的世界,编剧从里面抽丝剥茧出一个主线剧情,我觉得是非常了不起的。我也会和他聊一聊对陈萍萍这个人物的理解,怎么样能在遵循原著的基础上,更好地诠释这个人物?”



为了让影视化后的陈萍萍显得更立体、可信,吴刚在原著的基础上特意为人物设计了一些小细节。“比如他虽然在鉴査院是个城府很深的狠角色,在家里会不会放松点呢?我就给陈园加了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他居家的时候有个完全不同的外形、状态。再有,虽然他都坐轮椅了,但是他以前毕竟是有武力的,而且他还有自己的目的,肯定不能放弃锻炼啊,对吧?所以我也给他设计了一些健身器材,所谓‘身残志坚’,虽然腿不行,上半身力量还得练啊。”

吴刚认为,无论角色的难度有多大,演戏的本质最终还是要回归到展现人物关系上。“我觉得演戏其实就是演人物关系,此时此刻大的环境背景是什么样的?在小环境当中,我们是什么样的关系?我们怎么能在这种你来我去的回合当中,来展现这个人物的性格。”

吴刚在《庆余年》中印象最深的一场重场戏,是陈萍萍听到范闲的“死讯”,那是其在剧中为数不多的情绪爆发的时刻。“以当时陈萍萍的心态,一度是真以为范闲死了。那种悲伤、绝望,以及油然而生的愤怒和仇恨,都是这个人物很少有的情感爆发,我演得也很过瘾。最后还摔得灰头土脸的,哈哈。”



在吴刚不断走近和诠释陈萍萍的过程中,他对这个人物的感情也逐渐从好奇到理解、再到心疼。“就好像我一个遥远的朋友,我了解了他的所思所想,我看他走在了自己命运的轨迹上,佩服的同时,也非常心疼。”

提到猫腻评价陈萍萍身上有的“英雄豪气”,吴刚联想起自己曾在《东周列国》中饰演的伍子胥一角,“伍子胥这个人物是大起大落的,不仅要报仇,仇人死了他还要掘墓、鞭尸,是个非常有英雄豪气的人物。”相比之下,陈萍萍则是潜伏在暗处不动声色,看似没有大开大合,但内心始终有坚守,“其实陈萍萍也有这种英雄豪气,只不过他可能是到最后才实现。第一季第二季他更多的都是在布局,为了完成最后的目标在做各种准备。我觉得猫腻说得非常对,我跟他是一个感觉,可能观众也有这种感觉,陈萍萍是一个值得记挂的人。”

2

第二季“暗流涌动更激烈”,

赞张若昀“是很了不起的演员”

《庆余年》第一季完播之后,陈萍萍被所有剧迷们记挂着,同时也被扮演者吴刚记挂了五年。

吴刚告诉记者,这五年来,他从没有忘记过《庆余年》这部戏,陈萍萍这个人物也会常常在他脑海中浮现。“我会时不时地想着陈萍萍,我估计陈萍萍这个人物也是一直在想我。我们什么时候再聚首?因为这个故事没有完结。对我来说,只要是闲着没事的时候,就会重新翻一翻原著、听一听有声读物,每次重新读一遍都会有不一样的感受。就和我们演话剧是一样的,每天的排练、每天的演出都是不一样的,你会对这个人物、对这个故事更加地理解,认识也更准确。”



这份思念与记挂,让出演《庆余年2》成为一件顺理成章的事情。“我从接演《庆余年》第一部时就很确定,一定会让这个人物有始有终,只是没想到等了这么好几年才拍摄第二季。希望不要再等五年才能拍第三季啊。”他特别对编剧、制片人及平台方的信任表达了感谢,“压力最大的其实还是编剧王倦和制片人于婉琴,他们能把原班人马凑齐,真的是花了大功夫,他们才是最大的幕后功臣。”

经历了五年的沉淀,剧组原班人马再聚首,无疑碰撞出了更默契、高效的合作。吴刚告诉本刊记者,在拍完《庆余年》后,主演们在私下都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演戏时的默契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一起苦等了5年,其实这5年来大家都在心心念念地琢磨这事儿,再聚首的时候,我觉得大家对他们所饰演人物的认识会更加丰满、更加立体。”



谈到《庆余年2》与前作有何不同,吴刚透露第二季中的人物关系相比起第一季会更“明朗”一些。“但还不能全放出来,要看哪个地方还是得收一点、哪个地方要放一点,我们得让观众知道陈萍萍其实在下一盘大棋。”

“其实第一季整部戏最大的功能就是介绍我们每个人物的背景、状态与人物关系。叶轻眉走了之后,陈萍萍有自己的设想,有自己内心的追求,那他具体会怎么做?这就要通过第二季、第三季来更好地呈现他是怎么一步一个脚印地往前走的。”他提到自己在第二季中感受到人物关系的微妙变化,“第二季里,陈萍萍和范闲两个人的关系感觉更亲近了,陈萍萍更信任范闲了。他和庆帝那些猜忌、较劲的东西可以抬到桌面上来了。当然表面上他还是遵从庆帝的指示来办事,但在执行庆帝指示的同时,陈萍萍又在安排着自己内心想要完成的事情,这种暗流涌动会更加的激烈。”



提到《庆余年》中的其他主演,吴刚不吝赞美,特别肯定了张若昀的表现。“让我印象很深的是若昀现在对台词节奏的把握、对角色情绪的展现,更醇熟了,可以说是张弛有度、举重若轻。”他回忆道,“我跟他有一场在鉴査院的戏,是赖明成死后,他淋了雨冲进来,在非常悲痛的状态下,质问我这一切是不是他的错。那一场我记得他是三分多钟,一条过。其实拍完导演已经很满意了,他自己说觉得还可以再来一条。你要知道这种激烈情绪的戏,演员全情投入其实是很伤的,但他马上调整状态后又来了一条,节奏上甚至更好了。我非常佩服,真的是很了不起的演员。”

南都娱乐X吴刚

“进入角色的快乐,

真的很难替代”



从话剧舞台到影视荧屏,在多年从业经历中,吴刚塑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角色。从《潜伏》中的陆桥山,到反腐剧《人民的名义》中正义无私的“达康书记”、刑侦剧《狂飙》中刚正不阿的扫黑督导专员徐忠,近年热播的现象级国民剧中这些深入人心的形象,让他圈粉无数,在年轻受众中也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而无论外界的关注如何变化,吴刚始终低调、严谨地对待自己的工作,平静之下深藏着坚韧的定力。在采访的后半段,记者与吴刚聊了聊他对演员这份职业的看法。面对影视圈越发激烈的竞争,作为亲历者,他如何观察和看待这个行业的变化?作为资深前辈,他如何理解青年演员的疑惑和迷茫?他在演艺道路上又还有怎样的追求?来看看他与南都记者的对话:



南都娱乐:平时会不会“上网冲浪”看网友的弹幕或评论?庆余年相关的二创剪辑很多,有没有印象深刻的二创作品?

吴刚:会看,我的工作人员给我看过一个B站上的视频,叫“叶轻眉传”,是一个非常有名的博主做的,他剪辑得非常棒。我也特别希望能够看到观众朋友们对《庆余年2》里每一个人物的认可,希望有人在做一个“陈萍萍传”,那就牛了!



南都娱乐:《庆余年》在豆瓣上的一条热评是“达康书记的脸配上陈萍萍的名字有种莫名的喜感”。这些年您塑造过特别多深入人心的人物形象,每一个角色都真实、可信。现在会有一些青年演员面临的困惑是害怕被某一种角色“定型”,您觉得演员如何才能做到“剧抛脸”,突破某种形象的限制,不断拓宽自己的可塑性?

吴刚:定型这个问题,我觉得我还是比较幸运的。一个是当时我在北京人艺的时候,整个行业还比较单纯,你要在舞台上磨炼技术,一步步从跑龙套到有台词、再到主演。演绎各种类型的话剧作品时,都必须沉下来琢磨人物,所以这对我是一个极大的锻炼。再一个,我开始演影视剧的时候,我个人感觉当时的社会节奏还没那么快,竞争还没那么激烈,所以你有机会挑选非常不一样的角色。但是现在呢,一个题材成功了,就会有无数的跟风之作,一个角色成功了,就会有无数个相类似的角色找上你。演员其实是很被动的。现在年轻演员他不一定有选择的空间。一个很好班底的戏,你不演?你不演马上有别人演,那这个机会你可能就错过了。所以他们也很难,我觉得不能苛求。



南都娱乐:会一直坚持拍戏吗?这些年来您是如何保持自己的身心状态,去适应剧组的高强度工作的?

吴刚:肯定会继续拍戏啊。其实我自己的生活比较简单,除了拍戏的时候,也就是待在家里,看看书、跑跑步什么的,但到了剧组我必须高度集中,其他的一切都不想,全身心地沉进去琢磨角色。因为这是自己热爱的事业,高强度虽然累,但最主要的还是快乐。每次在剧组,那个光一打,导演喊开始,你马上进入角色中,变成另一个人,哇,那种快乐真的是很难替代的。

采写:南都记者 朱雯怡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