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海东日报

□本报评论员 董健人

随着“大美青海·高原足球”超级联赛海东主场的即将鸣哨,意味着又一体育赛事走进海东,使海东密集型赛事举办地的地位又有了新的提升,这无疑是一件值得可喜可贺的事情。但是,如何让各类赛事向产业化发展,也是一个值得深思的课题。

近几年,海东凭借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优势,成为诸如国际黄河极限挑战赛、全国拉面技能大赛、国际篮球争霸赛等诸多赛事的举办地,极大地提升了海东的知名度和美誉度,赋予了海东更多的发展机遇,其影响力不言而喻。然而,不得不说的一点是,目前海东赛事产业化发展的步子并没有完全迈开,没有释放出赛事的最大能量。首先是赛事经济概念没有完全形成,在组织赛事的整个过程中对经济参与的份额显然不足,赛事之外的外延触角还不够长,涉及的领域还不够广,经济意识远滞后于赛事意识,未能做到赛事与经济的深度融合和并驾齐驱;其次是经济参与水平相对落后,经济实体参与不够积极,甚至较为被动,多数情况下还处在一个主办方“拉郎配”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未能完全达到推动赛事经济全面发展的实际意图,也就是没有最大限度将经济参与潜能发挥出来;再次是最基本的赛事产品开发能力不足,即便有地方特色产品亮相赛事,也处在“拿来主义”的层面上,没有给特色产品赋予与赛事相对应的基因元素,针对性不强,吸引力也就不足。同时,创新性几乎空白,在诸多赛事上没有赛事专属产品,与赛事相关的纪念品、收藏品开发滞后。

上述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赛事经济的温度。分析国内诸多赛事,从主办方到承办方,一个基本共识是通过赛事本身实现经济发展。顶层设计理念就是赛事与经济密不可分、赛事与发展密不可分、赛事与产业密不可分、赛事与创新密不可分。力求向赛事要效益,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最大化。

因此,海东作为各类赛事密集型举办地,要紧紧抓住每一次机遇,要在赛事产业上做文章。首先要培养赛事经济概念,不为办赛事而办赛事,要将赛事经济意识前置,既要社会效益,又要经济效益,既要搭平台,又要谋发展;其次要大胆将赛事推向社会化运作,让利给社会去举办,依靠社会力量拉长赛事外延,释放赛事能量;再次要在赛事产品上做足文章,将本地特色产品与赛事元素相结合,使本地特色产品具有赛事元素,通过元素赋予,使产品具有纪念意义和收藏价值,从而提升产品的附加值。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