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中国文化报

▲参加“问源工作坊”非遗扎染文化体验的学子们展示课堂手作 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供图

本报驻辽宁记者 葛 鑫

“老师,您看看我这朵花画得怎么样?”学生提起狼毫小笔,屏息凝神地在宣纸上细细勾勒着花蕊线条。在东北财经大学“一站式”学生社区服务中心,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问源工作坊”的传统文化思政课堂坐满了学生。

工作坊里有国画、剪纸、扎染、油画、书法、艺术心理疗愈等课程,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在这个有趣的空间里不断发现自身潜能,加深文化与艺术的体验,用传统文化赋能身心成长。

新时代,如何通过思政教育向青年人讲好中国故事、助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创新中赓续绵延,是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一直积极探索与实践的课题。

思政教育如何帮助当代青年人寻找文化根源、强化身份认同感?通过非遗美育实践,以传统文化创新课程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内心,正是打开新时代思政教育大门的钥匙。

8年来,从“问源文创”品牌的创建,到学生党支部成立思政美育品牌“问源工作坊”的探索与实践,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通过举办汉服演绎、校园文创产品研发、书法社、非遗美育课堂、户外采风等30余场活动,将传承文化融入学生生活,积极探索建设符合思政要求、贴近学生实际、独具魅力的学生党建模式,引导学生感悟生活之美,从而激发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问源工作坊”发起人、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学生党支部书记刘奕琳说:“‘立德树人’不应该是抽象的口号,应通过‘化育’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血脉融入学生的精神世界和灵魂深处。”

在“问源工作坊”发起的“雅言雅市”中华非遗文化手作集市现场,伴着悠扬的民乐声,5位头戴簪花、身着汉服的“浔埔女孩”在樱花树下翩翩起舞;古琴艺术非遗传承人孟庆华和中国音乐学院特聘二胡辅导教师宋潇然在花雨间为师生带来多首国风经典曲目……

广场另一侧,有漆扇、扎染、剪纸、簪花等项目的非遗体验区同样吸引着众人前往。在漆扇展位前,前来体验的学生排成了长队,墨香氤氲的轻罗小扇在水拓漆的浸染下仿佛被赋予了自然的神韵,学子在活动体验中感受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浸润和熏陶。

“我是学金融的,以前总觉得传统文化离自己很遥远。通过参加学院的特色思政课和活动,我发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所在,也在我的心灵埋下了一颗文化的种子。”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研二学生侯雨辰是漆扇摊位“主理人”,整个读研阶段她一直是“问源工作坊”的常客,学习传统文化与艺术丰富了她的业余生活。

“‘问源工作坊’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植入思政教育,期待学子们在未来的人生轨迹中,能再度与心中的文化根芽浪漫相遇。”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党总支书记万丛颖说。

认同文化、传承文化、创新文化。多年来,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围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以思政工作品牌“问源工作坊”为载体,通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政教育,引导青年学子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不断探索高等学校“思政+党建+美育”改革创新的新路径、新模式。

“我们用创新思维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内涵,通过思政教育引导学生增强文化自信。希望每位学子都能在美育的熏陶下,遇见更好的自己,迈向更广阔的天地。”东北财经大学东北全面振兴研究院院长周学仁说。

相关文章